|
作者:时言平
近日,衡水中学进入公众眼球。几年来,河北这所“超级中学”,培养了大量高考状元。因此吸引了周边地市大量“尖子生”。衡水的秘诀就是把学生做题潜力挖掘到极致,学生连等待打饭时间都要被利用做题。河北教育厅官员称,衡水充其量只是个大学生加工厂。(6月10日《信息时报》)
高考,已成某种魔怔。这种魔怔下,包括亲情伦理、人性规则似乎都得给高考让路;同样,一切促使成功的手段都将被推崇、被复制。“衡水现象”,无非是残酷青春在高考机器碾压下的极端表达。在高考应试竞赛中,没有谁比谁更独特,只有谁比谁更疯狂,谁比谁残酷。
临川模式、黄冈模式、启东模式、衡水模式,所有这些模式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浸泡在题海之中,目的都是将学生培养成高效率、高精度的考试机器。青春、自由、个性、想象力、创造力……这个年龄应该拥有的特质,则成为成功必须付出的代价。
是“人才的摇篮”还是“大学生加工厂”?在学校教育脱节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环境下,显然无臧否必要。就高考制度而言,衡水模式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对于所有高中而言,其目标甚至评价标准,就是考取人数的多少、考取高校的优劣。“谁不学衡中,谁就将被彻底淘汰”,邢台某高中老师的认知,恐怕代表着这个应试生态下所有参与者的心声。
军事化也好监狱化也罢,引入高考,因为它们意味着绝对的服从和绝对的控制。而这种极端的、剥夺自由的管理模式相应的回报,则是绝对的效率。成长本该是自由的,但在应试教育的极端功利主义面前,这些都被残酷地消灭了。以牺牲青春和自由换取高考的胜利,这样的代价是否太过沉重?
“衡水模式”的疯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众多高考参与者——学校、家庭、考生或许都认为:为了明日的辉煌,牺牲此时此刻的青春和自由,算不了什么。殊不知,青春流逝不可逆,自由无价不可置换。今日的青春献祭,只为明日的自由重生。可现有的自由不去珍惜和争取,却幻想着虚无的自由新大陆,疯狂的背后更是价值观的畸变和人格的分裂。
也许,每个已经或者将要历经高考的人都会感叹:逃不过的高考,逃不过的残酷选择。但,高考并非无可改变的宿命,而是可改良的环境和土壤。更多机会空间、更多方向选择……打破充满残酷和非人性的青春祭坛,才能培植从容而广阔的自由土壤。这土壤,本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但在这架考试机器的高速运转下,疯狂和残酷却始终在轮回中升级。对中国人来说,高考已经成为某种宿命和轮回,而不是一次机会。
“衡水现象”绝非偶然,只是比残酷更残酷、比疯狂更疯狂的极端表达。应试教育实质下的高考体制虽是罪因,但并非全部。“衡水模式”,有多少人视之为成功模式,又有多少人视之为青春和自由的祭坛?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改变也在每个人的心中。优势即为自由,无论优势的获得是多么残酷、非人性,在这种对自由的认知体系下,衡水之后,岂无来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