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5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一波文人七夕时不吃蛙 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8-5 15:5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夕拜魁星之俗

夏历七月七日夜,俗称七夕,又称乞巧节、少女节、小儿节等,或近年来的“中国情人节”。传统岁时节日在一年的时间内根据季节、气温、星空变化在历史长河中酝酿沉淀出丰富多彩的故事与内涵。

最迟到汉魏时期,七夕节已经基本成型,牛郎与织女的故事一直是节日展开的主题。“天上一颗星,人间一个丁。”在古人的心中,每个人在天上都有相对应的星,或明或暗,象征着个人的成就与兴衰。而那些耀眼的明星,也往往被拟人化而演绎成动人的故事。织女星,又称天孙星,牵牛星,即河鼓三星。而在此时的夏日夜空中,人们还观察到另一颗星星,衍生出另一种风格的故事与习俗。

根据清地方志记载,闽东一带七夕节俗将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的习俗与婚姻爱情之外更广阔的希冀结合起来。七夕时家家户户要“制米果,巧桃,购果品,结彩棚,绘彩画、写巧书”。然而,绘的主题却不是牛郎织女、鹊桥喜鹊,而是“状元拜塔”“魁星点斗”“鲤跃龙门”“麟角挂书”等彩画;写的是“儿年小,志气高,乞赐巧,姓名标”“七夕新秋,星会女牛,儿童乞巧,早占鳌头”“七夕庆良宵,双星渡鹊桥,儿童勤乞巧,金榜题名高”。到了晚上,则要在庭院中的彩棚下设置香案,摆上糕点果品,叩拜祷告,朗诵巧书以乞巧。到宵夜之时再将彩画、巧书焚化。而乡间私塾的仪式更隆重,从初一日起到初六日,每天由塾师带着学生认真祭拜魁星。东南浙、闽、赣、台等地区,七月七日还被认为是魁星生日,在这些地方,长期以来流传着七夕拜魁星的风俗,女子拜织女乞巧,男子拜魁星愿登科取仕,于是传统的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在此成为两性共同参与,各有所求的节日。

七月七日拜魁星之俗,直至清代才见于文献中。清代福建的文人,在二月二日拜文昌,在七月七日拜魁星,参加拜祭的主要是文人学子和官府。祭拜时供奉的魁星面目峥嵘,与端庄贤雅的文昌形象完全不同,但祭祀文昌和魁星却都是为了文运亨通。魁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神呢?

清末文宗俞樾《七月七日为魁星生日,见施可斋闽杂记因祀之而记以诗》中认为文人拜魁星,最早始于宋代,“宋代有轶事,流传自淳熙。魁星始临蜀,又向吴中移。……可知魁星重,自宋非今兹。”而这则轶事是元代学者刘埙在《隐居通议》中《魁星移次》记载的:南宋淳熙年间殿试,有人说今年魁星在蜀地,而在考试前一天又说晚上有震雷,所以魁星从蜀移到了吴。考试时,皇上突然将第一卷和第二卷互换了,于是吴人果然得了第一,蜀人第二。这个故事把魁星崇拜与科举制度联系了起来。科举兴于隋唐,而拜魁星祈求功名未见于唐代文献。唐代柳宗元曾撰《乞巧文》称,他看到七夕时家中女眷在庭院中乞巧,突然心血来潮想趁机也拜拜织女,祈求能圆滑婉软以在官场中如鱼得水。结果织女派天使托梦狠狠教训了他,告诫他不该跟天孙瞎扯,仕途潦倒全是因为太过刚直而自作自受,怨不得别人,求神仙也没有用。柳宗元借七夕女眷乞巧之机的这番自嘲自勉,也证明了唐代七夕的确多是女子乞巧。

宋代文人赋诗酬答,则常以魁星意喻科场折桂或官运亨通,因此学者推测魁星观念始于宋代。而这些诗文多出自于东南之福建、浙江、江西和广东的文人,北宋以降东南文运昌盛、人才辈出,而魁星主文运的观念也在此广泛流传。宋代学者江西庐陵人姚勉,自幼勤奋好学,有夺魁之志。宝祐元年果然独占鳌首,点为状元。因为科场得意,他终生都对魁星感恩戴德撰写了大量与魁星相关的诗文。魁星当时似乎眷顾庐陵,宝佑四年庐陵人文天祥又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文天祥也曾撰文颂扬魁星功德,还亲笔为家乡庐陵乡校题壁一盈尺的“魁”字,勉励后进。而七月七日拜魁星或以七月七日为魁星生日的风俗,也是滥觞自宋代。

然而,魁星从何而来的说法却很多。

魁星何来?

宋人认为魁星是指斗魁。北斗星共有七颗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形成一把勺子的形象,古人将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的勺子头称为魁,将玉衡、开阳、瑶光组成的勺子柄称斗杓。宋人认为,其所拜的魁星,即指斗魁。但《史记·天官书》将北斗七星视为一个整体,斗魁只是斗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并无单独的象征意义。《天官书》的这套星官系统,一直延续下来,在中国传统的星官观念中,斗魁与文人及其命运之间,并无任何瓜葛,其作为天之枢纽,作为上帝之车,具有统率整个天庭全局的威能,其一举一动,关乎整个天下的治乱,怎么可能屈尊纡贵,汲汲眷顾于文人书生的科名和禄位呢?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魁星与“奎星”谐音。“奎星”是星官名,亦称“天豕”。据《汉书·天文志》:“西方十六星,象两髀,故示日奎。”占星家因其居西方金旺之地,为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以之为天武库,谓主以兵禁暴,亦主沟渎。奎星具有拨乱反正、智慧、百折不挠的性格。据《重修纬书集成》卷五《孝经授神契》言:“奎主文章。”顾炎武也认为“魁”出于“奎”,奎是主司文运的文章之府。清代钱大昕据《史记·天官书》驳斥了顾氏的观点。在传统天官系统中,奎星与文人并不相关。但福建的文人们甚至因为奎字与蛙的古字相似而禁忌此时吃青蛙,以免冒犯魁星,导致科场失利。“奎”从主兵、天武库,变成“魁星”主文章、科举之事,却是一个糅杂了各种文化元素的变化过程。

后来更有将“魁星”直接等同于“奎星”,又将斗魁与奎星的内涵混杂的。认为魁有首义。取第一星者谓七星之首,取前四星者谓斗器之首。往昔科举取士,中六元称为“大魁天下士”,或称“一举夺魁”。《风俗志》说:“七月初七,古曰七夕,士子供祀魁星,祭以羊首,上加红蝠,谓之解元。”人们喝酒划拳行令时,常常会听到“五魁首”的酒令,最初是指“五经魁首”。五经即是《诗》、《书》、《易》、《礼》、《春秋》科举考试指定教材。尤其明代实行了五经取士,乡试每经都取第一名,叫“经魁”,那么五部书的经魁就称为“五经魁首”。

宋时七夕不仅节日气氛空前热闹,还出现了很多新的节日元素,有学者考证因为自唐以来中国对外交流频繁,文化风俗也受到波斯、阿拉伯的影响,七夕节俗融合了新的文化元素。而魁星是星神之名,与波斯七月特里甘节祭祀的神灵有关。特里甘节所祭之神提什特里雅就是夜空中最亮的星,即天狼星,阿拉伯语“首领”之意,同时又是文人的守护神,特里甘节又是文人拜魁星、求功名的节日,魁星就是天狼星。学者有理有据,为我们打开了激动人心的脑洞,魁星竟然跟《哈利波特》里的小天狼星还有渊源。这种论证是不是也更有利于理解为什么魁星的模样那么特别!

独占鳌头,魁星踢斗

魁星在民间生活中往往与“文昌帝君”、“朱衣神君”、“纯阳子吕洞宾”、及“文衡圣帝关公”合称为“五文昌”。然而魁星的样子却与众不同。

据民间传说,魁星生前颜值非常之低,不但满脸麻子还是个跛足。然而魁星却谨记人丑就要多读书,志存高远并发奋读书,后来果然金榜题名。据说殿试时,皇帝问他脸上怎么坑坑巴巴的,他答“麻面满天星”。问他为啥跛足?他答“独脚跳龙门”。皇帝见他对答如流,便录取他为榜首。还有一种相反的说法,称魁星生前虽然满腹经纶却考运很差,屡试不中而抑郁投河,被鳌鱼救起后升天成仙。民间传说总是寄托着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因为有耕读传家,金榜题名的传统,历代读书人的理想与现实复杂地交融于此。

魁星在文献和民间生活中的形象都凶神恶煞,豹子眼,扫帚眉,箕嘴獠牙,头角峥嵘。有的根据其星神的属性,将其塑造成金色青面,赤发环眼。但“魁星点斗,独占鳌头”成为其典型的形象,魁星右脚踩鳌头,左脚跛起踢星斗,右手持笔,左手握银”的形象设定,被认为源于谐音“必定”。

而魁星源于天狼星的说法则认为,“魁星踢斗”的姿态蕴含在天狼星周边天区中的星象图景中。天狼星在中国宇宙观的地位不如其上方的鬼宿和井宿,《史记·天官书》称:“东井为水事。……舆鬼,鬼祠事。”可见,古人将鬼宿想象成鬼的形象;“井”为井栏的象形,“井上木阑也,其形四角或八角,又谓之银床。魁星图中所谓“魁星踢斗”或“鬼踢斗”,可能为“鬼踢井”的误传。

于是,夏日时分,当文人仰望星空之时,有一颗闪闪发光的星带来清爽的祝福。魁星以动感的姿态,励志的经历,宽厚的庇佑,作为一条辽阔的锦鲤,为读书人诗与远方的纠葛保驾护航。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