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节庆,以春节最为隆盛。 它几乎占了整个腊月、正月两个月:腊月准备,正月高潮,直到二月二“龙抬头”才偃旗息鼓,前前后后足有俩多月。春节过大年,礼数最多,规模最大,时间也最长,成了全民族辞旧迎新的盛大典礼。 现在六十岁开外的人都有儿时盼过年的共识。因为那时候国弱家贫,物资匮乏,肉蛋奶不用说,就连花生瓜子也是稀罕之物,只有到了春节才肯赏光,或者还有更幸运的事光临:可以裁件新衣服,换顶新帽子,到厂甸买串儿大糖葫芦! 记得有首儿歌唱道: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头儿要顶新毡帽! 把那种欣喜、急切的心情唱得清清楚楚。 春联习俗最早起源于五代后蜀宫中 从二十六到除夕,过年的节奏加快。 这几天灶君回宫,人间无人主宰,百无禁忌,叫作“乱岁”。人们多用这几天谈婚论嫁,以为大吉大利。 这几天还要把一年的药方凑在一起烧掉,叫作“丢百病”。 除夕这一天,还要把门神、春联、挂千(又作挂钱)、窗花贴好。京城街巷呈现出: 挂门钱纸飏春风,福字门神处处同; 香墨春联都代写,依然十里杏花红。 (《都门竹枝词》) 中国人看重门,自然更看重门神。 过年讲究万象更新,从那儿开始新呢? 首先是门。过去大门都是左右两扇,正好贴两位门神,两边的门框再镶上一对春联,这样字画搭配,高雅美观、焕然一新! 贴门神的历史很久。中国有部古老的奇书《山海经》,里面记载: 在浩荡无垠的东海,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棵弯弯曲曲的大桃树,占地三千里,伸向东北方的树枝底下有座鬼门,大小鬼都从此门出入。鬼门两侧有神荼、郁垒两位神将把守。若发现为非作歹的恶鬼,二神将就用苇索捆绑,扔到虎池喂虎。 后人就把连恶鬼都惧怕的神荼、郁垒的画像贴在门上,并悬挂桃符驱邪避鬼。 《荆楚岁时记》载: 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这是最早的门神,亦有只写名字,不画像的。今多不用。 后来比较常见的两位门神爷,是大唐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二位。据说,大唐贞观年间,宫中入夜常有鬼怪作祟,唐太宗李世民不堪其扰,难以安息,就调来秦叔宝、尉迟恭一白一黑两位爱将,彻夜把守宫门。鬼怪惧其威严,一哄而散。自此,宫中平静如常。 民间仿照此例,画白盔、白甲、净面飘髯的秦叔宝和黑盔、黑甲、铁面短钢髯的尉迟恭神像贴门左右,以为神佑。
海王村公园(厂甸) 还有把捉鬼的唐终南进士钟馗画像贴在门上的,只是左右一样,成了“对判儿”,红袍黑靴,虬髭赤面,仗剑驱邪,颇有威势,也很好看。 除此之外,还有贴麒麟送子的、和合二仙的。 清代宫廷门神依照宫殿的职能、等级定制,分八类: 一将军(分金、红、绿、满云金、满云红、满云绿六种将军),二福神(有绿加官、白加官两种),三勇士,四童子,五麒麟,六娃娃,七神判(分满云朱砂判官和福在眼前判官),八福禄寿三星。 这一大批门神,打破了老一套,各种门神形象灵动,装饰性很强,很值得借鉴。 春联古称桃符。传说,桃木辟邪,把吉祥话写在桃木片上,挂在门框上,禳灾祈福,也好看。 这个习俗最早起源于五代后蜀宫中。蜀后主孟昶写在桃符上的: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后来,改在红纸上用毛笔写黑字或金字,书法酣畅,对仗工整,愈发美观。紫禁城的宫殿是朱漆金顶,所以,春联是白纸蓝字。 挂千(挂钱)是把“抬头见喜”“福在眼前”一类的吉祥话,刻在红、黄、金色配图案的剪纸上,呈长方形,底边有穗,贴在房檐、影壁上,随风飘荡,喜气洋洋。据说,挂千可以把外来的邪风晦气挡回去。 此外,在新糊的高丽纸窗或玻璃窗上,还要贴美丽、喜庆的窗花,寄托希望,憧憬未来。中国人尚红,这时的街巷院落四处飘红,人们心情欢悦,除夕在暮霭中,一步步降临了。 有道是: 雪亮玻璃窗洞圆,香花爆竹霸王鞭; 太平鼓打咚咚响,红线穿成压岁钱。 拜年拜的是神佛、祖先、长辈亲人、故旧友人 拜年,首先要拜的是神佛、祖先,其次是长辈亲人,再次是故旧友人。 我记得布置完院、门的春联、挂千以后,就是布置堂屋的神位了。 事先到大栅栏把口路西的正兴南纸店,请一张诸天神圣的“百分图”,全开的宣纸套色刻印诸天神圣,画幅中上方的主要佛尊均用金箔敷面,金光熠熠,分外夺目!
年货摊儿 神像供在堂屋北墙的正中央。像前的大条案上摆放从前门大街正明斋请来的一堂一号蜜供。一堂五座,状若佛塔,红纸剪花,从塔顶垂罩蜜供,红黄搭配煞是好看。条案前的八仙桌供干果、馒头、素菜(香油炸过的山药块、豆腐块、粉条段),上插通心草剪画的“八仙”人、红绒福字、金元宝。 桌椅全用暗八仙的绣花红缎帷子披罩,桌上白铜五供香烟缭绕,红烛常照,香火昼夜接续。 供神同时,还要打开祖宗牌位的木外罩,亮出写有祖宗名讳的木牌,再挂上祖宗的“影像”。 敬神祭祖,这是一年中,全家最红火、最喜庆的几天。 腊月三十日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名“除夕”。除,本义是宫殿的台阶,衍生义有度过的意思,所以腊月又叫“除月”,三十这天叫“除夕”。这天的晚上要隆重地进行三件事。 第一件是吃团圆饭。 一年到头,家里家外都不容易,年前都要赶回来,亲人团聚,围坐一桌,互诉衷肠,吃一顿“团圆饭”。席间敬酒布菜,互道辛苦,敬老抚幼,其乐融融。别看一顿团圆饭,却是维系一家和睦团圆、铭记亲情责任的重要手段。这顿饭丰盛、难忘,是用心准备十几天的最后成果。俗话说:“宁可穷一年,不可穷一天。” 第二件是守岁。 吃完团圆饭,按辈分分拨给长辈拜年。长辈坐在八仙桌两侧,儿孙跪地磕头,口念祝福长寿之类的颂语。长辈说些勉励的话,礼毕给“压岁钱”,维系长幼有序、百善孝当先的社会秩序。 吃完团圆饭,家中女眷收拾收拾赶包素馅饺子,用香菇、木耳、粉丝、胡萝卜、炸货、香菜做馅,拌以香油,包成饺子。为了酿造幸运气氛,女主人暗把一个小银毫包进去,声明谁吃着谁一年有福,惹得众人心绪不宁。
守岁 明太监刘若愚著《明宫史》里记载: 正月初一日五更起,焚香放纸炮……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 它证明,北京人正月初一吃饺子的习俗,起码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 习俗还有“三十晚上坐一宿”。 人们不睡觉,各自消遣,静待新旧交替的“更交子时”的到来。子时(23时、24时、1时)一到,钟声、炮竹声响彻夜空。 据说,此时天宫诸神会集九天,俯视人间百态,准备下界赐福惩恶。人们谨言慎行,在院子里燃松枝,香烟缭绕,去灾祸,名为“祟”。踩踏铺在地上的芝麻秸,噼啪作响,名曰“踩岁”。“岁”“祟”同音,企盼在新的一年,把邪祟灾祸踩在脚下,驱出家门,讨个大吉大利。“踩岁”的另一个说法是踩过旧岁,走进新年,而今迈步从头越,赢得万象更新、吉祥如意。 交更时刻,家里的主妇忙着下锅煮饺子,顺应“更交子时”之“交子”(饺子)二字。 在我国北方,饺子是喜庆食品,就连结婚大典上也有吃“子孙饺子”的重要环节。在包括春节在内的许多节日里,饺子都是应节的主餐。 民间流传“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体验再三,千真万确! “饺子就酒,越喝越有。”绝妙搭配,绝对理想! 所以,在初一凌晨接神的供桌上,三碗素馅饺子,是主要的供品,想必诸神也承认“好吃不过饺子”! 第三件是接神。 时间是除夕的下半夜,大年初一的凌晨。 接神大礼开始了,香案摆在院中(印象中,父亲的商店无院,香案只能摆在北布巷子不宽的街中),家长主祭,按《皇历》上标明的方向,一一上香,迎接天地诸神,及新请来的灶王祃。众人跪地磕头,焚化千张、元宝一类祭品。礼成后,按辈分再向家长(掌柜的)拜年,长者说一些勖勉的话。这时东方发白,人们准备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开始外出拜年了。 正月头三天的食谱,都与财神有关 大年初一,一年之始,名为元旦。 民国后,以冬去春来之际,把初一定名“春节”。元旦就成了公历年1月1日的专用词了。 大年初一去拜年的习俗,由来久矣。 元人欧阳玄《渔家傲》词中描写: 绣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 可见街上的繁忙。 过去,男主外,女主内,所以,初一拜年是男人的事。 按北京的老规矩,年初一是本家同宗拜年,年初二是姥姥舅舅家拜年,年初三以后是给老师、同学、朋友、同事拜年。亲人间拜年,带上点心匣子、干鲜果品等,不奢华,讲心意;给上级、朋友、生意上的好伙伴拜年,是借拜年笼络感情,表达谢意,织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火判儿 初一到初五,家里不接待女客,妇女在家也不出门,有挺多的规矩: 不说不吉利的话;不动刀(凶器);不打碎盘碗,如果不小心摔了,赶紧说“岁岁(碎碎)平安”;不扫地,不倒泔水(怕把“财”扫出去);不动针线、剪子(怕眼睛长“针眼”,惹口舌);不看病、吃药,希冀一年不得病。这些“老令”看起来有些迂腐,其实它是把希望物化为禁规,提醒人们谨慎小心,防患未然,取得心理上的满足。 正月初二,祭财神 忙碌一年,彼此见面,张嘴的第一句话,就是“恭喜发财!”因此,忙完了大年初一之后,不能耽误的一件大事、急事、非办不可的事,就是祭拜财神! 北京的俗曲唱道: 新正初二日, 大祭财神, 点上香烛把酒斟, 供上了公鸡、猪头、活鲤鱼。 一家老幼行礼毕, 鞭炮一响惊天地。 民谚:“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 据说,这三天的食谱,都与财神有关:初一吃饺子是为财神爷催生;初二吃面是为财神爷降生挑寿;初三吃合子是请财神爷保佑主人往家里挣钱。看来,过年请财神爷光顾家门,是众望所归了。 那么,迎了半天,财神是谁呢? 不是固定一位,而且有文武之分,共三位。 文财神叫比干,是殷纣王的丞相,因为他正直无私,敢于直言,被纣王挖了心,历代民众一直都很钦佩这位无心宰相的正直无畏。 武财神有两位:一位是三国时的五虎上将之一的关羽,他是忠义的化身,买卖家都以为他诚信可托,义薄云天。在显眼的位置上设神龛、点香烛,祈求日夜保佑。另一位是赵公明,据说秦时避乱,他在终南山得道,被道教封为“正一玄坛元帅”,有赵公元帅之称。此公黑面密髯、头戴铁冠、手挥铁鞭、身骑黑虎,威风八面。传说他有驱雷役电、除瘟禳疫的本事。他秉性公正,主持公道,助人求财。 这三位财神甭管是文是武,都是正直无畏的化身,人们明白,求财取利不能昧着良心唯利是图,选财神也必须要选个居心公正、有真本事的。 财神虽热,可老北京的财神庙却不多。 据查,乾隆年间在北京成百上千的庙宇中,仅有十座财神庙,大多供的是赵公元帅。其中,城南的五显财神庙最有名,这里从大年初二到十六日举行的庙会鼎沸京城。去五显财神庙进香,同逛厂甸、白云观会神仙一样,是老北京过春节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白云观庙会 五显财神庙在广安门外六里桥西南。 早年间,为了抢烧头股香,赶早发财,很多信众借着“吉星高照”的吉言,顶着星星月亮,从四九城拥到广安门,等着开城门。 门一开,万众奔涌直奔财神庙。待冲进庙门,地小人多,你争我抢,来不及进入大殿,就忙着把成股的香投进院内的香池。哪敢跪在地上磕头,生怕被后面拥上来的人踩死,只能挤到殿前朝里一望,算是“心到神知”。有的人挤不进庙院,只好把香烧在门口,悻悻而返。 有些不是本寺的僧、道,也趁机赶来,拦路化缘,“借花献佛”。 更有趣的是,庙院西配殿设有“借元宝处”,发财心切的人可以在这里用现金买纸糊的金元宝、银元宝,拿回家供在案头,名为向财神爷“借用”的。等来年发了,再加倍返还。 这里的财神如此神通广大,供的是哪一位呢? 说来蹊跷。原来正殿当中端坐的财神既非比干、关羽,也不是赵公元帅,而是五位短衣襟、小打扮,相貌威猛的汉子。这和庙堂供奉的神圣、佛祖大相径庭。 那这五位是什么人?何以享此殊荣?何以名为“五显财神庙”?又何以赢得信众如此狂热的崇拜呢? 细看殿内五位“好汉”,仿佛是绿林中人。原来他们是明朝的五位“大元帅”:都天威猛大元帅曹显聪、横天都部大元帅刘显明、丹天降魔大元帅李显德、飞天风火大元帅葛显真、通天金目大元帅张显正。 据说他们侠肝义胆、扶弱抑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深得民众爱戴。他们死后,明英宗于天顺二年(1458)敕封为“五显元帅”,建庙奉祀。 很明显,这五位“都天”“横天”“丹天”“飞天”“通天”,都不把“天”放在眼里的“大元帅”,肯定是“犯上作乱”的绿林好汉。奇怪的是,明英宗朱祁镇怎么为这五个“反叛”修庙祭祀呢? 还有一个说法,说是康熙年间,京城有伍氏兄弟三人,行侠仗义、劫富济贫,另有二人相帮,深得民众信赖。五人死后,百姓感其恩义,乾隆元年在此立祠奉香。五位好汉劫富济贫,当然不容于政。他们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朝廷又允许建庙祭拜,而且就在天子脚下、几百年盛行不衰?这两个说法至今都是个谜。 
天桥 听老辈人讲,当年这个五显财神庙,又叫“五哥庙”,规模很大。 庙外有个大广场,竖着高大的牌楼;庙内的三间大殿很宽敞,正殿外有两株参天的百年古树和建庙、修葺的大石碑,还有一座聚众谢神的戏楼。 明神宗万历年间和清高宗乾隆元年,曾两次重修。后来朝廷顾不上了,年久失修,到清末就只剩一层殿了,可那热闹劲儿愣是一点儿没减! 因为,过去来五显财神庙进香的大多是发财心切的商贾、求稳怕乱的梨园子弟和寄存梦想的妓女。这些人流落风尘、身在江湖,漂泊不定,福祸不保,好梦难求,只有拜神,祈求幸福。 拜谁呢?玉帝高远,佛祖威严,只好找绿林中仗义有为、说了算数的人。 财神庙庙会有两道风景很好看: 一个是从菜市口到广安门,为逛庙会的人拉脚的小驴和小排子车川流不息。就连平时坐包月车、轿车来的富商贵客,到这里也扔下自己的好车,挤上小排子车,和普通大众一道前往,显示求神祈财的“一视同仁”。 另一道风景是从庙里拜神归来,人们拿着从庙会买回来的红绒福字、金银纸元宝、聚宝盆、风车、大糖葫芦和财神庙特有的纸红鱼,取意“年年有余”“富贵有余”。一路红光,咔咔有声,发财高歌,响彻云霄。 20世纪50年代后期,庙会停办。 1987年下半年,因建西三环六里桥立交桥,五显财神庙被拆除,但保存了两株古树。 如今庙拆了,神没了,赤裸裸的金钱钞票,却堂而皇之地跑出来,顶替了赵公明、五显财神,亲自挂帅,掌控万世的天庭。 借问一句,发财,还用得着什么神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