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06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贫困生“凡尔赛式炫富”:虚荣该批评,权利该保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0 22:0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些天,这样一则帖子在网上引发热议。帖子直指女大学生明某生活奢靡,却享受贫困生才能享受的助学措施。之后南京大学方面表示介入调查。
据红星新闻报道,南京大学已于12月7日中午专门召开了内部会议,通报了相关调查结果,确认明某“家庭情况符合一般贫困等级”,网上炫富多为虚构。
原以为是装穷,可事实上其家境确实贫困;原以为炫的是真富,可其实她只是搞“凡学”创作⋯⋯涉事校方的这番调查结论,无疑跟很多人设想的剧情有出入。也因如此,调查结论一公布,不少人惊呼“反转”。
但这事其实说不上“反转”,只是信息在无影灯效应中不断接近事实真相而已。虽然跟不少人预想的不一样,但校方给出的结论下得并不草率。
从程序上讲,校方与明某本人、父母、同班同学、室友、班干部、队友、指导老师等人作了谈话,也查询了明某家庭经济困难证明、父亲工资卡流水、本人银行卡、移动支付流水等相关资料;从通报内容看,校方不是粗线条地公布整体结论,而是高清还原,对明某的真实家庭条件、名下公司情况、获“希望工程”助学金的原委、所晒品牌裙子的由来等,都做了详细呈现。
虽然“装贫困生骗补助”的靶子已经被抽掉,但在网上,明某依旧无法从舆论泥潭中抽身。只不过,有些人质疑的靶心,从骗补助调转到了爱慕虚荣上。
在虚荣心驱动下搞“凡尔赛式炫富”,的确可以批评谴责,但批评归批评,公众不妨手下留情:她的过错是虚荣而非骗补助,鉴于此,批评声浪也宜与其过错性质匹配。
毋庸置疑,明某因“炫富”陷入舆论声讨的沼泽,有咎由自取的成分:“暑期上海实习3月,不算吃东西买衣服花了4万”、“参加港大、港中文的寒假自费项目”、“日常准备留学的费用”⋯⋯这些炫富微博,无异于将火力往自己身上引,也难免给人“开着豪车领低保”的观感。现在看,她的翻车,也算是为此付出部分代价。
但命运为虚荣标好的价码中,不该包括无限度的“上高度”——将“不作不死”的逻辑延伸为“作了就得死”,认为虚荣就该被取消贫困生补助,炫富对应的就该是“作死”结局,本也大可不必。贫困生补助发放,关键得看学生是否真的贫困。虚荣也许有损私德,但无碍获取补助资格。
明某一家曾进困难职工帮扶清单,去年父亲被鉴定为十级伤残,再加上家庭年收入、需赡养人口等指标,她的家庭情况达到了属地贫困户认定标准中的“一般困难”等级。虽然她的“凡学”创作来得很刺眼,但获得补助也是其权利——这不因其虚荣心而克减。
到头来,她炫不实之富,固然引发了一波舆情,误导了公众对这起个案中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评判,但连着的并非助贫助学资源的错配。
从社会层面看,由明某“炫富”引发的这起舆情事件,对社会不无启示价值:在舆论对假贫困生骗补助现象高度敏感的背景下,一边过着“凡尔赛”生活一边骗补助的行为已不被社会所容忍,受助者当避免用“凡尔赛文学”去刺激公众情绪。从个体评价角度讲,虚荣确实不该鼓励,但若只是虚荣,舆论批评也不妨止于当止之处。
虚荣该谴责,权利该保障。说到底,让道德的归道德,让权利归于权利,厘清了权责边界与法律道德界限,社会各方对贫困生“凡尔赛式炫富”的认知,自然也就能更趋理性。
□侃人(媒体人)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