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0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蒋介石落得逃台结局 为何缘起1938年花园口决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8 22:18: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以水代兵

1938年6月中旬,骄横的日军突入到河南东部地区,当他们正准备一鼓作气拿下郑州之时,一场洪水迎面而来。他们有的来不及逃脱而被洪水湮没,有的为伤病所累而被丢弃。

那些被丢弃的伤兵,被其他日军绑在椅子上,一个个绑得像杀猪一样结实,在麦场上放着。然后,他们的身上就被浇上汽油,同伴们点燃木柴往他们身上一扔,大火便蹭的一下将整个人包裹。那些伤兵在椅子上哇哇大哭大叫,不知道是在喊天皇万岁,还是在骂娘。围观的一些日本兵都低着头,不敢抬头看,他们会不会在想要解决伤兵干嘛一定要用怎么残忍的方式?

此时,日本已经占领了北平、天津,并朝郑州进军,为了阻绝日军进入郑州,国民政府不得不炸毁黄河铁桥,但是到了5月,日军已成功渡河,并且迅速夺占河南省会开封——那时省会还不是郑州。一旦日军拿下郑州,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直接沿着平汉线铁路南下武汉。

武汉如果失陷,则中国的半壁江山都将落入日军之手。而且,中国大量的军工企业的设备此时正积压在武汉,准备搬迁到重庆,为以后的持久抗战打下基础。此时,这些成千上万吨的物资的搬迁,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陷入泥淖中的日军机械化部队

形势已经万分危急,而蒋介石已经拿不出足够的兵力去阻挡日军的进攻了。怎么办?蒋介石想到的是挖开黄河大堤,以水作军,阻挡日军的凌厉攻势。6月7日,国军在郑州花园口开始决堤,最终让黄河水自决堤处涌出,于是就有了上述日军像湿毛狗一样大批大批地逃跑的一幕了。

这个黄河决堤的方案并非蒋介石的突发奇想,而是早已有之的预案。

早在1935年8月20日,受聘于中国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法肯豪森,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关于应付时局对策》,阐明他对于中国抗日战略的构想中。他建议,华北必须守住,以免日军占据华北后沿着平汉线直下武汉。所以,北方最后的战线为黄河沿岸。为了阻止日军过黄河,必要时,需要作有计划的决堤,造成泛滥,以此增强中国军队的防御力。

蒋介石当时对于这条建议写了个眉批—— “最后的抵抗线”。 1936年7月,法肯豪森第二次提出了决黄河以阻敌的建议。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8年4月13日,中央政治学校教育长陈果夫也向蒋介石提出过类似建议,不过他的理由是担心日寇会先行决堤制我。月底,武汉军官训练团办公厅副主任刘献捷通过陈诚向蒋介石提出了防范日寇决堤的办法。随后,5月21日,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姚琮也提出决堤阻敌的建议。之后,提请决堤的人还有何成璞、黄新吾、刘仲元、谢承杰等。

1938年6月1日,黄河决堤的决策在武汉举行的中国最高军事会议上正式通过,由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负责执行。决堤的目的是阻止或延缓日寇向西南进犯,为国军开往武汉一带赢得时间。国军本打算在中牟县的赵口决堤。但因黄河大堤基石坚厚、水位偏低,加之塌方堵塞,连掘三次都劳而无功。

▲1938年6月上旬,日军在平汉铁路以东之兵力与兵力位置示意

6月6日,日军先头部队距离郑州仅仅只有40多公里了。

情急之下,第八师师长蒋在珍建议改在赵口以西约20公里的花园口决堤,并督军奋力挖掘,又用平射炮轰炸,才获得成功。花园口之水与赵口原决口之水,合成巨流,沿贾鲁河、涡河之间,直冲而下,平汉路以东、陇海路以南地区,顿时氾滥。泛滥的洪水让正准备进攻郑州的两个日军重装师团,全都陷在泥淖中,动弹不得。往后1个月,日军,乃至日军全国,都在奋力抢救这些部队。

寸步难行的日军被迫放弃沿平汉路“由北向南”攻略武汉的企图,只得改变战略,沿长江“由东向西”进攻武汉。国民政府迫使日军改变“作战线”的持久抗战战略,终于宣告成功。

二、人间血泪

花园口决堤直接造成日军的伤亡数字,目前还没有精确的统计。一般估计,至少7千,多则两万。还有那无法统计的看不见的心理阴影,比如日军为了尽早逃脱洪水,而火烧伤兵。

但是,花园口决堤,不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而是 杀敌三千,自损一万

▲花园口决堤后的泛滥区示意

汹涌而出的黄河水所到之处,村庄、耕地和房屋都遭到严重的摧残,豫皖苏三省境内形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域。

《豫省灾况纪实》里有一段文字如此勾勒灾区的惨状:“泛区居民因事前毫无闻知,猝不及备,堤防骤溃,洪流踵至;财物田庐,悉付流水。当时澎湃动地,呼号震天,其悲骇惨痛之状,实有未忍溯想。间有攀树登屋,浮木乘舟,以侥幸不死,因而仅保余生,大都缺衣乏食,魂荡魄惊。其辗转外徙者,又以饥馁煎迫,疾病侵夺,往往横尸道路,填委沟壑,为数不知几几。幸而勉能逃出,得达彼岸,亦皆九死一生,艰苦备历,不为溺鬼,尽成流民……因之卖儿鬻女,率缠号哭,难舍难分,更是司空见惯,而人市之价日跌,求售之数愈伙,于是寂寥泛区,荒凉惨苦,几疑非复人寰矣! ”

众所周知,黄河的含沙量很高,改道后的黄河在豫东平原上漫流,速度较河槽内慢得多,流速减低,泥沙的沉积愈加严重。抗战期间, 大约有百亿吨的泥沙沉积在黄泛区内。因此在黄泛区水退之后之后,大多是一片黄沙,其厚度由3米到5米不等,最厚处竟有达8米的。在这些区域,只见树梢或者屋顶露在外面,树干、房屋乃至整个村庄都埋在沙土中的惨状屡见不鲜。同时,每到汛期, 黄泛区水势变化无常, 有“朝为汹涌急流,夕有黄河平叶”之称。

由于沉积物多是泥土和细沙,由此形成了淤土、两合土、沙土、盐碱土并存的独特土壤情况。黄泛区土质的变化尤其是土壤的沙化和盐碱化,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在这样的土地上耕作,农民本来就没有多少收成,偏偏还有蝗灾来雪上加霜。由于黄泛区内河淤沟塞,水系紊乱,芦苇丛生,成为水旱蝗等各种灾害的发源地。1942年-1947年,黄泛区多次遭遇特大蝗灾,蝗虫在这里生成后向四面扩散,所过之处,绿色植物片叶不留,粮食颗粒无收。据统计,受轻度影响的地区损失超过50%,而灾情严重的地区甚至超过90%,导致“连地主家也没有余粮”。

▲黄泛区灾民

面临绝收的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为获得粮食,一些家庭甚至开始卖妻卖女,而在这些被卖掉的妻女中,有很多最终不得不在漯河、洛阳或西安当妓女。

饥荒使得大批移民像洪水一样离开河南 ,1942年8月,每天大约有500名难民途径洛阳前往陕西。到了秋冬之季,难民人数变得更多。 一辆接一辆的火车被人所覆盖,在火车光滑的车顶上,男人、女人和孩子,箱子、包裹、锅碗瓢盆和手推车都混杂着拥挤在一起。一些人被挤到火车的最边上,突兀地悬挂在那里。他们或被卡在由车钩相连的车厢之间,或是卡在拉杆的下面。许多饥荒难民从高速行驶的列车中摔下而死亡。大多数人没有坐上火车,而是依靠大车、独轮车或者步行赶路。

▲爬上火车逃荒的灾民

这些逃荒的场景,我们在电影《一九四二》里都已经看过。影片中的逃荒之路,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四起,饿殍遍野。主角范殿元先是儿媳饿死,然后是老伴饿死,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而他在一次躲避敌机轰炸时,抱着小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结果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紧接着,他的长工也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则在途中被地方警察强行“征用”。

范殿元家破人亡,只剩自己一人苟活。这到底是人间,还是地狱?然而,1942年真实的河南逃荒百姓的血泪,肯定比电影里的画面还要悲惨万分。那些从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可能远远不止。

也正因为如此,花园口决堤成为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剧并称的 三大惨案 之一。

三、两难抉择

花园口决堤虽说是国民政府迫使日军改变作战线成功的“临门一脚”,但却是建立在几十万同胞牺牲生命财产的基础上。虽然说对一个受侵略、图生存的贫弱国家而言,决堤是不得不做出的痛苦决定,哀痛之余,也万般无奈。

但是,我们要知道,黄泛区的灾民不是主动想做出这种牺牲的。除了花园口方圆五公里以内的平民得到了疏散的通知,其他所有豫皖苏的老百姓,都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夜之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那些在洪水中幸存下来的人,也要继续承担黄泛区生态环境恶化的持久伤害。在1942年,大量的灾民逃亡陕西。但是当地政府并不欢迎这些灾民,当地居民对灾民也不友好,对他们不乏歧视、谩骂。灾民们只能在异乡,勉强维持生存。

那些黄泛区的灾民在遭到灭顶之灾,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或在1942年活活饿死之时,可曾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死?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因为国民政府在宣传中咬定说日军的飞机炸毁了堤坝。因此,对于灾民来说,这牺牲又有什么意义?他们在死难的时刻可曾体验到一丝为民族大义牺牲的崇高情感?后人可以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吹着空调,写下诸如花园口决堤的确发挥了抗击日军的重要效果之类的文字,但是却很难真的体会灾民们哀哀无告的痛苦、绝望、麻木。

不过,蒋介石是否有其他的更好的选择?

伦理学领域有一个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其内容大致是:一个疯子把五个无辜的人绑在电车轨道上。一辆失控的电车朝他们驶来,并且片刻后就要碾压到他们。幸运的是,你可以拉一个拉杆,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还有一个问题,那个疯子在那另一条轨道上也绑了一个人。考虑以上状况,你应该拉拉杆吗?

功利主义者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因此最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杀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你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

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

蒋介石的所面临的就是类似于“电车难题”一样的困境,要么牺牲掉豫皖苏的上百万平民,来保中华民族四万万人的生存,要么就拿中华民族四万万人的生存做赌注,来保护豫皖苏的上百万平民。

毫无疑问, 蒋介石是个功利主义者,他选择了让电车开到另一个轨道上。 他在决策时曾说:“这次决口有关国家民族命运。没有小的牺牲,哪有大的成就?在这紧要关头,切戒妇人之仁。必须打破一切顾虑,坚决干下去,克竞全功。”

四、考文垂大轰炸

在二战中,几乎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是像蒋介石这样的功利主义者,包括蒋介石最痛恨的帝国主义者丘吉尔。

1939年8月,英国情报机关获取了一台名叫“英尼格码”(又称“哑谜”)的德式先进密码机。这是德国最新最复杂的通讯密码,希特勒自信的认为它不可能被破译。但是,英军在计算机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的帮助下破解了这个密码系统。

由于德国数次轰炸伦敦都无功而返,让希特勒开始怀疑英国是否已经破解了德国通讯密码,于是制定了轰炸英国电子和军工业中心考文垂的 “月光奏鸣曲”计划,以此来试探英国。

丘吉尔得知该情报后,为了掩饰英国已经破译德国密码的真相,便狠心的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那就是装作若无其事,不对考文垂居民做出任何警告,也不采取任何非常规防御措施。

1940年11月15日,大批德国轰炸机飞临考文垂上空。毫无准备的考文垂遭到毁灭性打击:500多家店铺和5万多间民房被炸毁,12家飞机零件工厂处于瘫痪状态。空袭共造成554人死亡,4800多人受伤。一座工业重镇,变成一片废墟,考文垂从此在英文中成为 “极度毁灭” 的同义词。

虽然考文垂遭受巨大损失,但是后来有专家认为,英国对德国密码的破译与隐瞒,至少使二战提前2年结束,并拯救了超过一千四百万人的生命。

▲成为废墟的考文垂

即使如此,事后邱吉尔的决定仍然受到了巨大争议:为了整体利益残忍的牺牲局部利益是否有违人性和道德?对于考文垂居民是否不公平?当时是否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考文垂事件跟花园口决堤一样,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功利主义者,因此当有人做出非功利主义的选择时,我们会本能的困惑。1998年,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我国上映。片中为了帮助美军士兵詹姆斯·瑞恩远离战火,回到美国的家中,以米勒上尉为首的8人小组以近乎全员阵亡的代价完成了这项任务,电影中出现的情节不知打动了多少人。但是直到今天,米勒上尉的决定依然被众多影迷争议。

在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上自国家领袖,下自普通士兵,其实都会碰上“电车难题”。而最痛苦的就是,无论你怎么选择,都要面临道义和良心上的谴责。

结语

抗战胜利之后,花园口决堤的真相被披露出来,国人愤怒谴责国民党不顾人民死活的丑恶行径,国民党的形象和威望一落千丈。可以说,国民政府的垮台,蒋介石最终溃逃至台湾,在花园口决堤时就开始了。当年积极执行决策,并建议改在花园口决堤,因成功而获得青天白日勋章和三千元法币奖金的蒋在珍则当了蒋介石的替罪羊,1952年他在大陆受到公审并被枪决。

笔者想问读者一个问题,假如你是1938年的蒋介石,你是选择决堤,还是不决堤?

作者:徐飞 审核:喵大大 编排:小C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