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记者 李雪峰 杨程晨 不久前,民进中央副主席、教育专家朱永新收到一位北京家长来信,反映“双减”政策推行之后,她刚升初一的孩子仍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多睡觉。一学期后虽取得不错成绩,这位“70后”母亲仍焦虑不止。 “双减”以来,不少学生家长、老师的心态尚处于调适过程:既感慨孩子年幼便承受学业之重,也对子女未来心怀担忧。校外培训的“虚火”已明显下降,家长们却“心火”难退。在朱永新看来,社会仍需凝聚对于“双减”政策的共识,也需出台具体措施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双减”政策下赞成反对声音各异 朱永新将长信发到网上,一天时间就收获了150余万浏览量。7000多条留言意见各异,家长们激烈讨论“要不要减?”“减什么”“减后怎么办?”。尤其即将面临中考、高考的学生家长,担心孩子成为“双减”政策的“小白鼠”。 全国两会前夕,朱永新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谈到,“双减”本质上是为缓解教育焦虑,呼应社会需求。政策自实施以来,学生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同时遏制了资本在教育领域的野蛮生长,这对教育健康发展意义深远。 他指出,“双减”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保障不到位、课后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政策落地,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凸显,教师压力明显增大。他今年的提案建议适当增加教师编制,及提高教师待遇。 学生有更多课余时间,朱永新认为,美术馆、博物馆等如何更好为学生服务,可以进一步拓展。 资料图:学生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展出的“新中国首座大型低速回流风洞”。 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塑造社会“看能力不看学历”风尚 “对‘双减’的考验更多会体现在升学考试上,所以我们也要关心怎样解决好‘普职分流’问题。”朱永新说,需在升学环节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相关政策。 他提到,不可否认,目前社会关于“职业学校就是差生学校”“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根源着手,对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制度体系进行改造。 对于一些学生初中毕业进入职校,朱永新认为,这种“分流”为时过早,很多学生并未获得平等学习机会。他建议,未来可适当缩短基础教育阶段时间。“比如,现在从上小学到读完高中要12年,未来能否压缩为10年?同时降低课程难度,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乐趣,待其高中毕业再进行‘分流’,会更符合成长规律。” “水平高低不应是普、职院校间的差别,兴趣能力才是。”朱永新说,“社会应当塑造‘重水平轻文凭’‘看能力不看学历’的风尚。” “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普通人吗?” “我曾对一位朋友讲,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个普通人吗?”朱永新向记者提起了这样一段对话。被问的友人想了想后回答:“如果孩子自己满意,我也可以。” “双减”政策实施半年多,社会上“鸡娃”现象普遍存在。适度的激励机制有助儿童身心成长,过度施压或将造成子女与家长的双重焦虑。有网友评论,一些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还有家长希望通过子女实现自己的愿望,更违背了教育初衷。 “往最好处努力,但往最坏处着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焦虑。”朱永新说,“父母的一些焦虑有时可能是自己制造的。享受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需求,尊重孩子的兴趣,接受孩子长大成人的事实,父母或许会少很多烦恼。”(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