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陈哲/文 相信不少人听到那个20分钟电话录音,听了三遍,有些感触不吐不快。 乍听起来这是一个投诉电话。大概讲的是一名上海男子的父亲,最近一次核酸检测结果,通过大数据平台健康云查询是阴性。但过了两天,浦东疾控中心打电话告知,检测结果为阳,要做好集中隔离的准备。 男子非常困惑和气愤。他的母亲前几日被拉走隔离,寒风中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因为有人砸开门,才住进临时医院。母亲的隔离经历很不好,他担心父亲又要遭罪,于是打电话到疾控,录下了这段对话。 一开始,接线员就将电话转给了她的领导,一位女科长。不知道是这位科长主动接过来,还是被动处理。这样的情况不常见。 对话的前8分钟,就像我们打过的那些投诉电话一样,是从对峙中开始的。 尽管男市民表现出了高度的克制,你也能感受到他的强烈不满:为什么官方数据平台显示的核酸结果,和官方疾控中心的不一样。 在电话中,他把对多部门各自为政、又没能帮市民排忧解难的控诉,一股脑儿地丢给了这位接电话的科长。 面对疾风骤雨,女科长很被动。值得点赞的是,她虽然语气中表现出有些抗性(后来知道一天她要做成百上千例阳性调查,中心要接到几百通电话),但仍然保持了倾听,建议男子打12345投诉健康云出了错误结果。 最后她甚至说,如投诉不成,120来拉老人集中隔离时必须要求他们出具阳性报告,集中隔离点条件差,不利于病人康复。 从这里开始,投诉电话的双方,出人意料地进入了一个相互共情、相互理解的阶段,转折点来自这个环节: 有备而来(录音)的男市民高声逼问,“那就是说,你们疾控中心、医疗资源、12345、健康云几个方面,都是各自体系,没有统一安排的?” 女科长回答:“对的,对的,对的!” 她的语气干脆坦率,让投诉者的气势一下子就缓下来:“很好,领导你这边已经给我正确答案。你这边只是负责阳性告知,至于我是否能够获得医疗资源,你也不知道,对吧?” 女科长继续肯定回应,并附送了新内容,“我可以告诉你,病房很紧张,隔离点没房间,120没有车。这就是事实!” 这组回答的诚意和信息量,显然也震惊了男市民,他开始征求女科长:那拒绝120隔离,会不会被强行拽走呢? 这时候,女科长笑了。你没看错,她笑了。善意的笑声,一下子融解了电话中整个剑拔弩张的氛围。 “这不是我能够回答的问题了,”她说。 接下来的沟通中,男市民解释,他也是没有办法,市民热线电话打不通,发布平台评论都关了,只能打到你们疾控。 女科长笑着反问,“所以你只能打电话来把我们骂一顿,对吧?” 这个部分中,通话双方已经就当下局面取得互相理解。女科长也吐槽说,作为专业人员,她早就预警过当下医疗资源挤兑、次生危险的局面,轻症或者无症状人员,有条件就应该居家隔离,“报告都打了好几次”,但是没人听。 实际上,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机构救治组组长、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4月1日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公开提及居家隔离存在可能。 应该是处于保护女科长的角度,男市民在她鲜明地表达观点时告知,他给电话录了音。 女科长先是下意识地反问:你录音时经过我的同意了吗?但随后又说,没关系,你录好了,这些情况我都向领导提出来过,都是事实,都关乎老百姓的利益。 从这里开始,相信听过的人应该都跟我一样,被女科长的坦荡、勇敢和实事求是的作风所打动。男市民同样对她这样的上海防疫人员,表示了尊重和理解。 接下来的5分种时间里,女科长耐心地告诉男市民由阳性转阴的医嘱,要劝慰家里老人不要紧张,不轻信外部的夸大之词。 “老年人的话,强调要打第三针,老年人特别要打。打了之后一般就轻症,要么就无症状,问题不大的。你又打了三针(疫苗),体内有足够的免疫力,表现出来的症状很轻,那就是疫苗的功劳呀。你要这么跟他说呀。” 但男市民提出,现在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无从反映,女科长说出了一句令我震惊的话: “你这样,你把我的录音放出去,可以的! ” 这是她第三次的笑声,相信这是她帮病人(市民)提供了解决方案后,发自肺腑的、轻松的笑。 这是一个令我感动的投诉录音。感动之处,不仅在于双方从初期对峙中仍然保留沟通和共情,从而取得互相理解和信任,最终共同直面疫情的那份理性的价值。 更在于对当下而言,这种直面而非回避,坦诚合作而非猜忌撕裂,对处于巨大不确定中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温暖的力量。 我们向那位传说中的科长求证这段录音的真伪,她聪明地说:我能不能不回答你这个问题? 录音传出的当天傍晚,浦东新区卫健委在官网回应说,针对录音反映情况,“我们高度重视,相关情况目前正在调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