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会给人的身体和行为带来一些变化。有些人认为它是创意的灵感来源,有些人则认为它是坏事的罪魁祸首。 「都怪我喝了酒。」 为了避免总是「酒精」背锅,今天我们想跟大家科普下「酒精」和「性」,「酒精」和「暴力」之间的关系。 喝醉了更容易「酒后乱性」? 喝醉了更容易发生暴力行为? 酒精,真的能左右一个人的行为吗? 「都怪我喝醉了」 「酒」和「性」这两个字眼是最容易被绑定的,总是高频地同时出现。 每当有性侵事件发生时,常常有人会抛出「我喝醉了」这四个字,仿佛它就是一个通用的无罪证明:喝醉了之后,我不再有脑子,但性能力却满格。 但从生理机制上来说,大量饮酒并不助性,反而可能抑制性能力和性表现。 首先,饮酒(包括酒精饮料),是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的明确病因之一。 无论是长期大量饮酒,还是一次性的急性酒精摄入(一下子喝高了),都可能导致睾酮低于正常水平。而睾酮对维持男性性欲、维持勃起功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更关键的是,酒精还是一种麻醉剂。它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小脑和各个脑区的功能。 刚开始可能是说话打结、走不稳路,但脑子是清醒的。但当酒精代谢超过大脑的最大负载,大脑就会选择暂停部分工作来保护自己。 这里会出现一个神奇的悖论: 如果只是小酌微醺,那大脑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存在「乱性」; 如果真的醉到「大脑关机」,性行为也会受到影响、无力施展,无法「乱性」。 真正喝醉的人,其实不具备实施犯罪的条件。 而所谓的「酒后乱性」,要么压根就没喝醉,要么,只是借着酒劲做原本不敢做的事罢了。 酒后乱的不是性 是放肆和暴力 有研究数据显示,超过 1/4 的强奸事件,与饮酒相关。 但这个数字背后的真相是:酒精助长的不是性欲,而是暴力行为。 酒精会麻痹大脑各个脑区的功能,喝多了以后,前额叶和杏仁核也不例外。 前额叶掌控着理性,主要负责计划、调节和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对规划性、目的性行为有重要作用;而杏仁核掌控着感性,当人们面对威胁和情绪刺激的时候,各种本能反应都来自于杏仁核。 前额叶功能变弱,压抑的欲望就会被释放出来。 杏仁核也会被抑制,会感受不到害怕和焦虑。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几杯酒下肚,有些人去向暗恋的对象表白,有些人去打前任的电话……平常不敢说的敢说了,平常不敢亲的敢亲了。 但到了有些人身上,就变成了酒后斗殴、酒后乱性。 饮酒带来的暴力风险,不仅有强奸,一半以上的他杀和严重袭击事件都和饮酒相关。 对于那些假借醉酒乱性、施暴的人来说,不是醉酒后昏了头,而是本来就有侵犯的想法。 酒精只是撕开了日常的伪装,让恶意付诸行动。 酒精 不会降低一个人的底线 或许有人还想狡辩:酒精让人更冲动,那不就是它的错吗? 确实,很多人喝酒前喝酒后,会有完全不同的状态。例如有人会开心傻笑,有人会失声痛哭,内向的人变得热情,少言的人变成话痨…… 但有一点,是酒精无法改变的——道德感。 这意味着,即使是喝醉的时候,人们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做的事情对不对,酒精并不会降低一个人的底线。 2019 年,有研究者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又做了经典的「脱轨列车道德困境」实验: 一辆列车在铁轨上失控,飞速驶向 5 个不知情的施工人员。而你站在施工人员与脱轨列车之间,面前有个巨型壮汉。 如果你把壮汉推下轨道,那他巨大的身材会卡住列车,使其停止。 用一个人的生命,救 5 个人,你做还是不做? 但这次不同的是,实验设计加入了酒精对人的影响,对比受试者在喝下伏特加前后的决策。 结果发现,受试者清醒时做出的决策(推下壮汉或者拒绝「杀人」),和酒醉后的决策一模一样。 也就是说,即使喝醉了,人们也不会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同样的,一个打从心底尊重女性,认同「任何时候都不应该侵害女性」的人,不会因为饮酒变身成一个强奸犯。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英国作家 Oscar Wilde 曾说过一句话: 「世上的一切都关乎于性,除了性本身。性关乎于权力。」 在酒桌上,没收手机、强制灌酒,到最后性侵发生,无不都是权利的压迫。 然后呢?用「我喝醉了」来伪装成正人君子。 留下受害者,一个人挣扎、呐喊,一次次把伤口扒开给别人看,才好不容易能换来一丝正义。 喝醉,从来就不是,也不应该是犯罪的托词。 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层面,「我喝醉了」都绝不是逃脱惩罚的理由。 我国《刑法》第 18 条第 4 款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图片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醉驾酒驾、酒后暴力、酒后强奸……即使喝了酒,犯罪的人也是完全刑事责任人。 更不会因为那几杯酒,减轻任何的刑责。 酒精不会改变人性,它只是扯掉了人性的遮羞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