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从不固执己见地试图扭转民意愿望,尤其是动用武力。这也使得在那段混乱期中,原苏联和东欧地区非常幸运地避免了大规模流血事件,冷战也以和平体面的方式结束。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陈季冰 在人类历史上,能够对自己身处的时代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政治领导人,其实并不多。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就是这样一位政治领导人。 他是20世纪的堂吉诃德,满怀信念和激情,手持着一套过时的理论武器,单枪匹马地想要完成一项根本不可能的使命:拯救和改革苏联——把高压封闭、僵化停滞的它改造成为自己理想中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比西方国家享有更多“真正的”民主自由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社会。 01 他的不可避免的失败给世界留下了一笔巨大而复杂的政治遗产:苏维埃帝国的分崩离析、苏东集团的消亡,以及欧亚大陆版图上几十个崭新的独立民族国家;一个重新统一的德国以及欧洲的新格局……最重要的,东西方之间“铁幕”的轰然倒塌以及冷战时代的和平落幕。 在更具体和局部的层面上,他还终结了苏联在阿富汗旷日持久的战争,推动了苏美之间的核裁军,改善了与长期敌对的“社会主义兄弟”中国的关系…… 因为这些,作为苏联末代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成为了苏联和俄罗斯历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他赢得了西方世界的交口赞誉,并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戈尔巴乔夫(图/网络) 直到今天,许多西方人仍视他为一个在关键时刻“站在历史正确一面”的充满勇气的英雄,德国人民尤其对他怀有感恩之情。 但在俄罗斯国内,许多人把他看作国家的叛徒、导致俄国丧失全球霸权地位的罪魁。现任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就曾宣称,苏联的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今天,戈尔巴乔夫逝世的消息再一次把我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昨日的世界”。我至今还十分清晰地记得,31年前的这个时候,当看到电视新闻里播报苏联发生“8‧19”政变、戈尔巴乔夫被软禁的消息,我们简直都惊掉了下巴;而那一年圣诞之夜,凝望着电视屏幕上苏联国旗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久久不能平复…… 那可真是一个大时代,一个剧变的时代。那是邓小平、撒切尔夫人、里根和老布什的时代。戈尔巴乔夫是那个时代的主要缔造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他的离去,像是为那个已经远去的“昨日世界”的冗长余音正式划上了句号。 02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唯一一位十月革命以后出生的最高领导人。在度过了勃列日涅夫的漫长停滞期和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两个短暂过渡期后,1985年,年仅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苏共中央总书记。
▲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图/网络) 他面对的是一个政治僵化、经济低迷、道德滑坡的烂摊子,特权阶层贪腐、广大人民基本生活物资短缺、社会上道德虚无主义弥漫、甚至俄国人的老大难问题——酗酒之风也愈演愈烈…… 所有这些都让戈尔巴乔夫坚定地认为,必须展开一场重大而彻底的改革,以挽救这个难以维系的庞大帝国。而他上任一年多后就发生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危机,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改革现行制度的紧迫感。戈尔巴乔夫是一个诚挚的马列主义者,这使得他更加无法容忍苏共内部和苏联社会的各种糟糕境况。 最重要的是,他坚信,马列主义的这些理想都是切实可行的。 30多年后心平气和地分析苏联解体以及戈尔巴乔夫在其中所发挥的角色,我们应当对他的主观愿望、客观行为和实际结果三者做一个清晰的界定。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戈尔巴乔夫的几乎所有政策,都产生了事与愿违的最终结果。他希望通过倡导“公开性”来一洗党内和社会上的萎靡颓丧之风,但政治民主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放松不但没有带来他希望看到的立竿见影效果,即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显著提高,反而直接导致了苏联传统国家机器的失灵,以及过去密不透风的苏联体制的信誉在人民心目中荡然无存。 更为不幸的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毫无成效的同时,苏联经济比之前更加恶化,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食物和日常消费品短缺甚至比改革前更严重。于是,就连那些最初对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寄予希望的年轻一代,也对改革彻底失去了信心,仅剩的一点凝聚力也不复存在。 天时、地利和人和都不站在他一边。 最后,也是他最未曾预料到的,改革的浪潮让长期受到压制的民族主义浪潮蓬勃兴起。先是毗邻西方的波罗的海三国纷纷要求独立,紧接着是中亚突厥语系国家的相继分离,最后,就连俄罗斯都不愿意支持苏联的继续存在…… 民族主义,成为压垮这个巨无霸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在另一方面,每当戈尔巴乔夫发现他发起的改革大大越出自己希望和能够掌控的轨道,有可能引发重大动荡和冲突时,他又总是能够顺应民意,做出符合人道的正确抉择,尽管这是十分无可奈何的。 他从不固执己见地试图扭转民意愿望,尤其是动用武力。这也使得在这段混乱期中,原苏联和东欧地区非常幸运地避免了大规模流血事件,冷战也以和平体面的方式结束。 对我这样特别爱问“为什么”的人来说,戈尔巴乔夫身上最大的一个谜在于:以他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好像他根本不是从苏联体制中成长起来的;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苏联体制下,像戈尔巴乔夫这样的人竟然能够一路走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 只能说,历史充满了偶然性。 03 1989年5月中旬,戈尔巴乔夫访华,这是50年代末中苏交恶以后苏联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中国,也是戈尔巴乔夫一生唯一的一次到中国。 在上海,他前往汾阳路三角花园的普希金铜像前敬献了花篮。那时我是一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我的一些同学曾专门赶到现场。当时,中苏关系刚刚正常化一些,从小就一直被教育苏联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邪恶的敌人,人们的脑筋一时还没有完全转过来。这些都增添了我们对这位年富力强、演讲起来滔滔不绝的苏联领导人的好奇。 在这一年前,也就是1988年的4月底,美国总统里根刚在复旦大学做了一次充满善意和展望未来的演讲。 几十年来,每次与家人、朋友一起经过三角花园,我都会指着那座普希金铜像说:“当年戈尔巴乔夫来过这里……”说是“花园”,其实那只是一片巴掌大的街心绿地,那座普希金铜像也就一个真人头那么大。 不过三角花园在上海向来名气很大,汾阳路、岳阳路、桃江路和东平路四条幽静的小路在此交汇,民国时代蒋介石在上海时住的“和平官邸”就在它边上,现在的美国驻上海领事馆也是咫尺之遥,而苏联(俄罗斯)领事馆倒是离那里很远。 也许今晚下班后我会专门再跑去那里,在那座锈迹斑斑的普希金铜像前默默伫立一会儿,缅怀一下那个已经远去的“昨日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