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6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基础教育中教师性别比例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复制链接]

34

主题

63

帖子

3399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39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22:53: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不但生理上有性别之分,心理上也有性别之分。而心理上的性别是靠同性影响来传承的。学校教育是孩子心理性别形成的最主要程序。这一点世界许多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注意到并采取了一些政策性的强制措施。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却仍然没把这种影响当回事。

  从事中学教育的业界同仁,如果细细思量就会发觉,如今的中学生心理性别特征已经非常模糊。性别制约失衡导致阴盛阳衰,男孩子越来越没有血性,女汉子渐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生物性别的规律象人类的基因一样,是维系种群繁衍的基础。如果遭到破坏,就将危及种群存续。我们现在面对不孕不育现象的日渐普遍,目光过多地盯在“转基因食物”、“电子产品的放射性上”,其实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不会是单一原因所致。客观上的,观念上的都有,而我们感受到的多系客观因素,对于观念上的原因往往忽略。

  科学是把双刃剑,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埋下了终结人类文明的隐患。这一点已经成为后科学时代的基本共识,只是目前尚无明确具体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解放生产力,重体力的劳动越来越少,使原来作为社会主要劳动力的男性,渐渐失去了生产领域里的主导地位。生产活动对于性别的要求越来越低。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随着对生产领域占据的显著回升(父系氏族时地位衰退)。家庭生活中对于男人的依附基本不存在了。这减轻了生活中男人的压力,也进而使男人失去支撑家庭生活的动力。

  中国大陆的夫妻,连二人家庭成员的角色都适应不了,更不用说如何处理好父母的角色了。过去儿子如何做个男人最初是模仿父亲,女儿如何做女人,最初是也是从母亲那学来的。如今的家庭,孩子很少有时间同时与父母在一起。即便有时间在一起,如今的年轻夫妻也不明白,用他们彼此相处的方式,教给孩子如何与异性相处。上幼稚园又清一色的女老师,六年小学也几乎难见到男老师,入初中差不多也都是女老师主导的教育过程。孩子心理性别形成的关键时期,几乎都是在单性教育的环境里长大。

  不知道从事中学教育的老师有没有注意到,如今中学里男孩子打架的都少了许多。改革开放前,中学里男同学与女同学几乎不发生什么矛盾。可是如今男同学与女同学之间的矛盾已经司空见惯了。男孩子处理和男同学之间矛盾的方式与处理和女同学之间矛盾的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因为在如今的男中学生意识里根本没有心理性别概念。处理与他人之间矛盾的方式也多以耍赖为主,一付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潜意识里抱着准备因之大讹人家一顿的念头。相反女孩子到动辄大打出手。

  笔者学校的一位初一女学生,不慎坐到班里门后的水桶上,刚刚起来没站稳,又因为班里的一位男同学进教室(教室的门往里开)再次坐到水桶上。于是这位女同学愤怒得不依不饶,无论老师怎么调谐,都坚持一定要当众打这个男同学十个嘴巴。更让80年以前出生的人难以理解的,那个男孩子竟然接受让这个女同学打嘴巴。在老师还没有反应过来该如何处理时,女学生上去当着老师的面连打了那个男同学三四个嘴巴,要不是老师急忙制止,那个女学生一定坚持要打满10个嘴巴。事后,老师担心那个男学生会报复,可是一个学期过去,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男同学开门不慎把女同学撞到在班里的水桶上,女同学是很难堪。如果当时上去打男同学一个嘴巴,也是情理之中。可是事隔几节课后,老师调谐,仍坚持要打这个男同学10个嘴巴,竟然当着老师的面毫无顾忌地动手。此类现象如果是个案,那是生理病态。可成为普遍现象,就是社会观念问题了。

  家庭教育虽然不可或缺,可是在生活压力面前,这种缺失也是种无奈。解决社会发展带来的心理性别畸形问题,只有由学校教育来弥补。而这种教育需要一个性别合理的教育环境。在基础教育,尤其是幼稚园、小学、初中这种性别显失衡的教育氛围里,应该由国家政策强行配置男女老师的比例,每个教学班的任课教师也应该考虑性别搭配。这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性别弱化,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客观条件。女老师们就是口吐莲花,也许都不如男老师发痛火使男学生们更能体会什么叫男人的心理性别。

  心理性别特征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笔者向来反对一味平淡的和蔼教育。这不但疲劳受教育学生的感觉,致使学生们产生本能的抵触,削弱教育效果。还使学生因为接受的教育缺乏明显的性别特征,而无法形成心理性别。女老师的教育应该是循循善诱,以柔克刚;男老师的教育应该简洁深邃,具备启迪效应。

  传统的打骂教育不适合现代社会,的确应该摒弃。可不能矫枉过正,拒绝所有必要的惩戒(参阅作者以褦襶子网名发的网文《惩戒教育刍议》)。乾刚坤柔,阴阳分明。单性教育环境,势必弱化孩子的心理性别。

  如今的教育,老师都被讹怕了,对学生处处迁就妥协,重复着老套的固定程序,几乎没有人愿意用需要自己承担教育意外后果的方式工作。学生接受的教育,就象没有抑扬顿挫地读一篇文章,听起来不但没有高低的强弱,更没有性别。

  健康的心理性别,需要性别均衡的教育氛围。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