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的热用说明了什么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无论象形蕴意还是描实写虚,使用起来绰绰有余,至于组合化用,更是变化无穷,精彩万千。中国第一位文学诺奖得主莫言先生称其文学创作仅动用了500个汉字,便营造出一个文字魔幻世界。据说已故作家赵树理写作也是循环使用500个汉字,可见中国汉字神奇的功能。
史以文传,文以字著。如今六万余汉字和无数词汇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变化,似有“不够用”之忧,依然具有发展的巨大空间,将增添无限的新生内容和鲜亮的时代特色。这里且不议不少人用以自许的“吊丝”之类发明意义,只就“底线”一词的创建和热用寻求认识。
据查,1979年版的《辞海》及增补本里尚无“底线”一词;2002年第四版增补版《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底线”被解释为运动场两端界线和卧底在对方内部刺探情报的人;直到2012年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底线”才增加了“最后的条件、最后的限度”的新义。其实,或许仍然有遗憾,因为字词的价值重要在于应用,而如今使用“底线”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是解释。
君不见近年来,无论官方媒体还是民间呼声,使用“底线”一词异乎寻常地多了起来,成了热门用词,甚至是指导和要求实践的“理论”。诸如对“政治、信仰、作风、法律、道德、公平、正义、价值、诚信、民生、稳定……”等大是大非,无不将“底线”作为其后缀部分高调“坚守”,似乎只要守住了底线就稳住了大局决胜了一切。让人疑惑的是,真的能如此吗?
“底线”的真正本意,应该是对主客观事物最低标准和要求,是再无下限余地的红线。作为“三个代表”的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只有遵循最高政治纲领、勇立历史潮头时代前列为人民利益举旗开路,一切思想作风行为只有高标准严要求。如果退而求次降格底线,岂非讽刺,至少也是太不严肃。对于要保住百姓的基本权利底线,的确是一种敷衍、无奈和尴尬,因为由公仆承诺主人的底线权益,实在不知从哪里说起。至于道德层面上来说,“底线”不过是最后一块遮羞布或者说是最后一根裤腰带。其实在道德“底线”的人能挣扎多久?不知有多少人堕入了底线下面的肮脏窟窿里。
能否可以说,“底线”的热用是对使命和责任的亵渎,是对困难和挑战的妥协,是对消极落后的自我安慰和满足,是对良知的不敬和沉沦。凡是为民造福的政体、担当天下的志士、心向高尚的百姓,都将视“底线”于不屑。只有立足高起点才能远视野,才有大作为。各位所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