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要强的弱者和她的书(下)
李 石
《紫水弯弯》全书共10章120余节,约22万余言,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它记述的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作者和她的家人她的老师和朋友的辛酸与欢愉,苦恨与挚爱,表现出了她和他们最真切的感受、困惑和见解。读者每读完其中的一节,都觉得那都是历史的再现,是人物的展示,是心灵的碰撞。无论在意志锤炼、智慧启迪和美学享受等等方面,都能获取教益。
例如,在《我读初中把妈害苦了》,作者这样写道——
“……后来,母亲就听七爷爷的主意,带我到桂林叠彩路一家工人医院去检查。医生说:这眼属先天性问题,是视网膜变形缩短,曲光参差。吃药无用,要做手术。术后视力可能恢复到0.8至1.2。因为家里已经柴干水尽,再也想不出办法,只好回了家。
“在回家路上,母亲的胆道炎病又复发了,一路疼痛难忍。到得井头圩下了火车,一路痛苦地边喊边走。到得过江埠,偏偏那里又没了渡船,要绕大江口渡口过河,多走了六七里要命路。”
短短一段话,既可看出她的单身母亲当年的无可奈何的身境,还可想到这位重病在身的母亲对她女儿命运的无比关切。读到这里,没有人不为这位母亲的竭蹶处境而深深揪心和无限钦敬。
又例如,在《欣慰的心歌》中,作者又这样写她的母亲——
“母亲因为我们都能帮上忙,不由得动情地说:‘眼看着我的孩子都一天天长大了,祖上有德荫,皇天还是没负我苦心人。’
“在推磨中,母亲欣慰地编了一支歌——
月亮光光,住着仙娘。你一推,我一拜,拜到后园看世界。买对大石磨,呼啦呼啦竭,我有三个爷;呼啦呼啦嗨,我有三个崽……
“坐在一边的小弟弟,看着那沉重的石磨在我们的手下旋转,听了母亲的这首新奇古怪歌,不禁手舞足蹈起来,咬着后面四句反复唱,唱得满屋都是歌,唱得荞麦细粉流成河……”
读者从这简短的叙述中,就可看到母亲在经过苦难后为自己的孩子长大了些而得到很大的安慰,从而受到可以说用以驱赶世上一切苦难的莫大鼓舞。
还例如,作者在《不是传奇的传奇》中,对于当年还只13岁的姐她这样写道——
“在她的牧牛当中,为了稳靠,竟有那么一天,把牵着那头一向撒野大水牯的绳索的另一头套在自己弱小的腰身上,被发疯了的大水牯给连连拖过几块白稿田,待她被好心人救起来时,她的第一句话竟是‘我一定要驯服它!’”一个13岁的小女孩,多么顽强,多么可歌可泣!
“其后,她一边放牛,一边砍柴,还采鲤鱼籽、捕鱼捞虾、摸螺狮、养兔子、勾槐花、摘腊泡、卖柴禾,风里来雨里去,可以说,为了生存,世人所做过的事,她都做了;世人所吃过的苦,她都吃了;世人所受过的罪,她都受了。她很少穿一件像样的新衣服新裤子,她更很少享受一项像样的享受,包括在大街上卖柴禾饿昏了还舍不得吃5分钱一碗的米豆腐!
“到得1960年,大饥荒到了,许多老弱残幼都一个个先后离开了人世,我姐也濒临死亡,最后还是被人用土法子救活过来,仍然继续放她的牛……用她的微薄之力和有限知识,支持着我们母亲养活着这个家庭上下几代需要供养的人。
“她出嫁以后,有人说她是‘反革命分子子女打死她没关系’,她都忍气吞声,常年累月‘女当男用’,踩泥砖,打片石,拖板车,砍树,拉锯,造新房;土地承包以后,又像男人一样,犁田,耙田,车水,打蒲滚,扛黄桶,抬打稻机,踩‘吊蔸草’……不但活了下来,还越活越有使不完的倔劲。她说,‘人不佑我天佑我,别人怕吃苦我要找苦吃!’”
再还例如,作者在写她本人的《人们都为我的境遇叹息》,是这样取材和铺叙的——
“为了这个所谓‘家’,我不得不每天坚持出集体工外,将所有的家务事安排或早或晚或吃饭或睡觉时间去做。阿公年岁大,男人弱不禁风,孩子年纪小,挑水,打柴,洗衣,做饭,扫地,缝补,衲鞋,种自留地,修屋检漏,来往应酬,样样事都要靠我这样一个弱女子的一双手到。夏天赤日炎炎,冬日滴水成冰,从年头到年尾,从天亮到天黑,很少歇息片刻。特别是双抢时节,有许多中午,没吃饭就外出挖地,就上山靶叶,下地浇肥。家事多,时间紧,每到地里或山上,就快手快脚做,生怕出工迟到要扣工分还挨批。说句实在话,有许多天的中饭,我都没来得及吃就跟着出工了。”
一天,有人见她30岁不到实在不像人样,给她开玩笑:“仲华,你那男人瘦起那鬼样子,你也喜欢他吗?”
有人代她答话,“喜欢不喜欢?——她可能连男人也不想了!”
那大婶听了大家的议论,竟然问:“你,这么聪明,又长得这么好看,读了那多书,小他十来岁,嫁给他这么受苦受累还受逼。”紧接着又有人挑动说:“要是我,——早就跟她离了!”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她只好说:“三个孩子都这么小,我怎么忍得心?”
母亲,一位多么善良的母亲,一位多么令人景仰和倾倒的母亲!
到得她把把这本书最后的一篇稿子交出后,她就像做完了一件多年搁置在心的大事。
她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儿女们啊,我是在为你们撒下祝福的种子,用心灵施肥,用苦难耕耘,用感动浇灌,用真诚呵护,让你们长成友爱的大树,洒下关怀的绿荫,带给本就是美好世界无限的清凉和享受……”
她还说,“人这一辈子就是为受苦而来的,如果想撞着神仙,那是不可能的。”
小时,我就听小爷爷面对墙上的爬山虎讲爬山虎的品格,说它虽然是爬,但它还有一个“虎”字和“爬”字,它们见墙就爬,何其不甘后人!后来,我到三中教书了,每次上街都看着那古老的石拱桥上的爬山虎默神,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无论怎样都要学点爬山虎的精神。又后来,我住进了省城长沙,看到民政学院的许多墙下都种有爬山虎,就问刘院长,“贵校为什么要种这多爬山虎?”刘院长说:“为的是让学生从中受到某种启发。”
现在看来,读唐仲华女士这个人和她的这本书,也该是让一代代年轻人从对爬山虎的观赏中受到某种享受和启发吧。
2013年7月作于长沙
说明:唐仲华同志的随笔连载发表后,有不少读者要求整理出书,有关出版社也作了相应答复,本人在征得作者同意后,特地写下这段文字,姑作该书“序言”,分上下两节发表于此,敬请原作者和各方家批评指正。——编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