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打破“唯名校”论迷思:多元化人才培养之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4 22:2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随着高考的结束,关于大学与专业选择的话题再次成为公众讨论的热点。近日,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在谈及高考志愿填报时提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有个大学上就可以,不用上名牌大学。”有人认为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平台很重要。也有人认为,能力才是决定性的,不能用成绩否定能力。但至少可以说这是应试教育标准下的“另一种答案”,“唯名校”论该改改了。

“唯名校”论的本质其实是人才选拔中的公平公正问题。人才学创始人之一的王通讯教授给人才的定义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然而长久以来,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往往与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名气紧密挂钩。名牌大学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能力和潜力的唯一标准,而非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则往往被贴上了“普通”甚至“不足”的标签。

诚然,名牌大学确实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名牌大学就一无是处。随着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尤其是高校改革不断深化以来,许多非名牌大学也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学生提供了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果依然维持“唯名校论”的观念,不仅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也会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名牌大学固然令人向往,但它们的录取名额有限,竞争异常激烈。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强行定一个过高的目标,可能导致过度焦虑和失望。我们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天赋和优势,相较于挤破头非要上一个名校,有些人可能在非名校中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发展方向,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社会发展是动态的。企业环境在变化、岗位要求在变化,能力素质要求也在变化,如果没有与之匹配的组织培养和个人自我提升,人才就会僵化,发展就会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上说,天赋、兴趣和学习能力比学历本身更重要。能力和学历并不是标配,他们关系虽然暧昧,但并不是绝对。学历层次高的学校“成才率”当然会更高,可是那些没有好的学历的人里,就没有所谓的“人才”了吗?2017年,全国21岁的年轻人里,受过本科教育的人数只占13%;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里,他们不缺乏能够成为人才的能力,他们缺的是提高能力的机会和契机。职业市场里不缺乏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的人,缺乏的是具有创新精神、跨界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不仅依赖于学校的名气和教育资源,更需要个人在兴趣、能力和实践经验上的积累和提升。

所以,新东方烹饪并不应该被笑话,蓝翔技校也有它存在的意义,为广大年轻人多提供一次机会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作为年轻人,不需要因为自己的学历而伤春悲秋,也不需要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怨自艾。成功之路千万条,不断地提升自己是第一条。

作者:罗奇鹏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