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量产小镇做题家的县中衰落了,教育焦虑为何反而升级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24 13: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华所著的《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一书,强调了县中是近几十年来,一直到今天县域高考竞争的最佳层级,能够比较好地满足县域内学生家庭低成本参与高考竞争的需求。

在我国,高考分省组织,虽然有些省份采用一模一样的试卷,阅卷要求相同,但是大学招收却是按省分开运行的。这意味着,每个高考考生是与自己同一届的省域考生竞争的。由此推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一个省域内的高中,也存在竞争关系,而市县政府要取得教育方面的政绩,也需要为此精心组织来应对竞争。

在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头个10年,很多省份都涌现除了省会城市以外,甚至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的一些县区的中学,成为高考竞争中具有强大竞争力,能够每年有学生考入清北等名校的佼佼者。这也就是教育研究者所称的县中模式、县中崛起。

一直以来,很多教育学、社会学领域的研究者对于县中模式、县中崛起的现象给出的评价都不是那么高。因为县中模式必然意味着应试竞争,这当然跟专家们想要的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形成明显差别。不仅如此,集全县之力打造一两所明星高中,往往意味着其他高中、职中在县域内成为低人一等的选择。

但是这些批评者并没有充分意识到县中模式的最重要价值——县中总体上开放给一个县域内有能力、有学力在高考竞争中取得一定成绩的孩子,而且满足大多数学生低成本参与竞争的要求,学生家庭花费在孩子教育上的钱就不是那么多。这也是为什么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很多县域甚至乡村的孩子可以首先在小升初的选拔中进入县中的初中部,然后经由中考筛选进入县中,经过三年或四年(包含一年复读)后考进名校。

县中模式、县中崛起的现象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已经走向终结。如书作者所指出的那样,省会城市以及省内较发达地级市的重点中学、超级中学、民办及公办的教育集团开始掐尖招生,跨地域吸收本市本地以外的优质生源,还以丰厚的薪酬待遇吸引县中优质师资。这种情况下,县中几乎无力抵抗,过去能够每年产出一两个甚至十来个清北生的“盛况不再”。

省会城市、发达城市的重点中学、超级中学、教育集团从而成为“垄断”所在省清北大部分名额甚至全部名额的龙头学校。虽然这些学校的“出口”产出成果增加,但是由于同时期出现了省会城市产业、人口的大规模聚集,生源数量增长,所以省会城市、发达城市城区、郊区各片区想要在中考考入前述名优中学的难度直线上升。这就使得高考指挥棒导致的教育竞争内卷提前扩散到初中——在小升初改为划片入学、摇号入学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教育内卷甚至提前到了小学。这也是为什么省会城市、发达城市的很多小学生在中高年级已经被家长安排去补习数学、奥数、外语甚至语文作文、文言文。

这其中就涉及到省会城市、发达城市的学生家庭,不仅需要为了应付如军备竞赛式的教育竞争花费,源源不断地买单,而且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陪伴、陪同甚至陪练。

县中被双重掐尖,这使得其教育产出显著下降,如书作者所说,这也意味着县域教育的口碑整体下滑。这无疑加速了本就在快速进行的县域社会和经济衰退,加剧了人口流失,一些绩优生甚至成绩相对平庸的孩子也被父母安排到省城就读前述名优学校。围绕这类名优学校也出现了显著的陪读经济,而这当然是从县域流失的消费额。

如《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书中所指出的,省城、发达地市的超级中学崛起,县中衰落,此消彼长之间,全民教育焦虑非但没有如当初那些教育学者、社会学者所分析的那样消退,反而变得更为突出。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出教育资源、上升空间和机会分布的进一步不均衡。

这也是为什么在县中衰落以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无法满足到省城名优中学就读的孩子,在弱化的县中乃至乡镇中学,更快地放弃了对于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希望。而尚存希望的孩子和家庭,就必须基于更强的焦虑,卷得更加厉害。

在县域人口大量流失,绩优生不断流向大城市名优中学,县中优质师资也在流失的情况下,留在县城、县中的孩子只能华山一条路,致力于增加应试练习。简而言之,就是用更多的时间、更高的训练强度,希望获得相对良好的结果。但问题是,这样的卷,被纳入到普遍内卷快速升级的进程中,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县中流失了最为可贵的绩优生和优质师资,留下来的成绩较好的学生,无法像往届同等成绩的学生那样可以从绩优生那里获得比照、经验学习、带动提高。县中老师也因为没有了绩优生,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过去可以实现的教学相长。

在21世纪第二个10年,一直到今天,很多省份的地级市为了履行基本的教育政绩责任,也为了挽回因县中崩溃、沉沦导致的教育口碑受损的形象,开始模仿省会城市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大力培养名优市中,集全市之力办好一两所中学,以期在高考竞争中“刷”出几个清北生;另一方面扶持民办高中教育集团。如《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书中所说,这些做法对于县中衰落的局面于事无补,但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市级政府创造教育政绩。

需要指出的是,市中的新崛起,在一些地级市确实也成为了亮眼的现象,但这与过去的县中崛起具有不同的影响。首先,地级市相较于省会城市对于学生家长就业、学生成长的吸引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其次,市中仿效的是省城超级中学掐尖、涸泽而渔挖人(师资)的模式运作,不断致力于提高应试强度,这使得市域范围内的县中、镇中被进一步削弱,而市中规模无论如何扩大,所能容纳的优秀学生也不可能比得上市域内县中之和;第三,同样加大了市域内主城区以外各地的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