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极目新闻报道,8月11日,一上海男子自称购买了两张有塑封的“全新折叠床”,却发现床上标有救灾物资字样。12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称,该床是使用过的救援物资,重新消毒塑封后本该送入钢厂销毁,却被人私自出售,目前正在严查。 “救援物资”和“上市销售”两个词,本该是毫不搭界。救援物资是有特定用途场景的,是对受灾群众的“雪中送炭”,不是一般的商业物资,不属于任何个人。无论有没有被使用过,救援物资都不能进入市场流通为私人牟利,这既是法律规定,也是公德底线。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事件在不同地方都时有发生,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对救援物资的管理存在着不小的“盲区”。就在今年7月,有网友爆料自己在店里花60块钱买了一口锅,但是回到家却发现锅上面打有“周村信永电器厂捐赠河南灾区”的字样。2022年7月,曾在上海疫情期间引起广泛关注的“云南捐赠上海物资被倒卖”一案迎来一审宣判,被告人因贪污罪获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救援物资往往是为了应急使用,事关受灾群众基本民生,姓“公”不姓“私”。对救援物资的管理和使用,理应是“平战结合”和“平战有别”。在“战”时,自然是要努力提升对救援物资的使用效率,最快速度把最急需的物资送到需求最迫切的群众手里。而在“平”时,则要做到分类定点储存、专项管理,做好保养维护工作,以备不时之需。对群众使用过的或丢弃、遗失的救援物资,也要及时交公,由应急管理部门判断是否还能再利用,不应私下处置,更不能擅自在市场售卖牟利,恣意突破“公”与“私”的界限。 根据媒体报道,上海市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仓库管理人员确认,2022年浦东新区处置的救援物资中有一批床。因新物资进库,旧有物资于今年5月底开始移库动作,要求对这批使用过的旧床清理消毒、塑封打包,送入钢厂销毁。但不知什么原因,有人员私自将本该返厂的床卖了出去。一些网友质疑,新闻图片中的折叠床看起来还完全可以使用,应急管理局拟将折叠床送入钢厂销毁的处理方式是否太浪费?对此,应急管理局也需要进一步提升决策的透明度,向社会作出合理的解释说明。特别是对“不知什么原因”就流入市场的调查,务必要水落石出、清清楚楚,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救灾物资回收管理并不是无法可依。民政部2008年已经出台《救灾物资回收管理暂行办法》,上海市也于2023年发布了《上海市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文规定,市级应急救灾物资被贪污或挪用,或因管理不善等人为原因造成重大损毁和丢失的,由相关单位追回或赔偿,并依照有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政务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希望上海应急管理部门敢于刀刃向内,认真查清这笔物资的流动链条,补牢管理漏洞,让救援物资的去处都明明白白,给社会的善意一个交代。 特约评论员 吴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