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警方在丰台区的一个公寓内将“演员”王某抓获,他在新型民族资产诈骗犯罪里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据王某自供,其被网络演员招募信息吸引,在参透诈骗剧本后择利而为,开始宣传虚假政策,诱骗受害者进行投资。(2月25日海报新闻) 此案揭开了“剧本化”诈骗的冰山一角。从境外主使遥控指挥,到境内技术团队开发涉诈APP;从演员摆拍“高额收益”,到中老年人深陷投资陷阱,这场以“扩大内需”为幌子的骗局,不仅暴露了犯罪手段的迭代升级,更折射出数字社会治理的深层挑战。这种“剧本化”诈骗模式,本质是利用短视频平台与国家政策的公共性,精准击中部分人群企图通过“金融雪球”实现一夜暴富的痛点。 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诈骗分子将传统民族资产解冻骗局与数字技术嫁接,形成“线上引流—小额返利—诱导追加—卷款消失”的闭环,类似滥用公共曝光非法获利的行为屡见不鲜。AI虚拟人物恋爱交友诈骗、伪专家推销万能苗药、朋友圈刷单日入不菲……这些案例增加了公众在信息洪流中辨别真假的难度。 此类案件频发,一方面在于涉诈APP通过境外服务器逃避追踪,境内开发团队采用“蚂蚁搬家”式分散作业,现有监管手段难以穿透黑灰产全链条。此外,短视频平台对“扩大内需”“高收益”等关键词缺乏内容审核,算法推荐反而助推虚假信息扩散。加之中老年人对政策理解存在信息差,易被“话术”误导。 根治“剧本化”诈骗,让公共流量真正造福于人民,需要打造全民防诈的“免疫系统”。法规方面,要明确短视频平台对政策类内容的前置审核义务,对未履行信息核验责任的平台进行整改;还要建立涉诈APP特征库,利用AI识别异常安装包,在支付环节引入“冷静期”机制;政府部门联合主流媒体,开设“政策直播间”,邀请权威部门解读政策盲点;社区组建“银发反诈联盟”,用同龄人讲述受骗经历增强说服力。 王某的10万元练功券与出租屋里的摄像机,恰是这场骗局的荒诞注脚。在流量狂欢中,真实与虚构的边界日益模糊,但守护社会信任的脚步不能停歇。打击“剧本化”诈骗,既需要警方利剑出鞘斩断黑链,更需以制度筑牢堤坝、以技术明晰真相、以教育唤醒理性。唯有如此,方能让数字时代的公共流量回归服务民生之本,让人民群众在清朗网络空间中真正感受到“安全感就在身边”。 作者:王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