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安部联合公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范了处理人脸信息的基本要求、处理规则、安全规范等内容,对保护个人信息权益,推动技术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3月21日 央视新闻 ) “刷脸”即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脸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技术,主要用于快速身份认证。近年来,因其高效、便捷的特点,人脸识别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如门禁系统、面容支付、识别嫌疑人、寻找失踪人口等等。但人脸识别系统也在悄然触碰着人类隐私与自由的底线,有些AI甚至能统计出与员工离岗去厕所的时间,并自动生成解雇指令。因此,我们不禁发问:当技术渗透进生活,我们是否正在用“无死角”的安全感,兑换着更珍贵的自由? 当隐私边界消融,数字化生存的暗面渐显。公共场所的摄像头、商家的人脸支付、甚至是应用的强制权限要求,都可能成为搜集个人生物信息的渠道。生物信息的特殊性在于其不可更改性,面部信息一旦进入黑色产业链,就意味着终生暴露在风险中。曾有媒体曝出,人脸信息以0.5元/条的价格在地下市场流通。这些被物化的数字面容,正默默承受着远程开户、虚假认证、精准诈骗的二次伤害。 当便利成为枷锁,人类尊严的被技术异化。单从技术使用上看,人脸是被技术把人类最细微的蹙眉、眨眼顷刻间转化为冰冷的二进制代码,将多维度的情感互动转化为单维度的数据评分。这种无孔不入的数据收集,不仅侵犯了个人隐私,更重要的是限制了人们的行动自由与选择权利,每个人都暴露在监视下,被“看”得清清楚楚却无力挣脱。 在秩序与自由之间,我们需要重建技术伦理。法律法规的颁布施行是重建伦理最有力的支撑。技术伦理的进步也需要公民自由与隐私意识的觉醒,“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反抗监控,而在于拒绝将自身客体化为数据标本”。 当商场用热力图分析顾客动线,当学校用AI评估学生情绪,当城市管理系统能实时调取公民的面部信息,每个人都成为了“透明人”。但数据不能构成文明,文明的温度恰恰存在于那些不被关注的发呆时刻、不必解释的私人领域和不可量化的情感波动中。生活在信息量爆炸的时代,真正的安全感不在于360度无死角的监控,而在于我们始终有“拒绝被扫描”的权利与能力。 作者:刘启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