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六合警方辗转四省六市,成功破获一起以关闭京东白条额度消除不良记录为由的网络诈骗案件,共抓获27名诈骗犯罪嫌疑人,串并带破涉及全国多省市、同类案件79起,为多名受害者追回共计40余万元被骗款项。(3月25日 《法治日报》) 近年来,诈骗团伙冒充金融平台客服人员,以帮助消除不良征信为名实施的虚假征信类诈骗案件层出不穷,导致不少人上当受骗。在这些诈骗案件中,诡计多端的诈骗分子固然可恨,但总结反思下来,笔者认为,板子也不能只打这些诈骗分子。 首先,互联网企业和网络平台难辞其咎。诈骗分子利用网络平台和电话联系受害者,通过虚假身份和精心设计的诈骗话术诱骗受害者下载特定软件并操作,以此骗取钱财。为逃避打击,该团伙在骗取受害者的资金后,通过多个银行账户和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赃款,企图掩盖资金来源,最终将非法所得洗白。 这类虚假征信诈骗案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诈骗团伙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更为精准,实施诈骗的目的性更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购物订单信息被泄露的风险较大,既有可能出现在快递物流环节,也有可能是从互联网电商平台流出。这说明互联网企业、电商平台系统安全防护手段滞后,导致其储存的大量公民个人信息被窃取、泄露和滥用,这些信息通过境内外网站等平台进行非法交易,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其次,受害者自身疏于防范也有很大责任。诈骗分子一般通过虚拟手机号、“95”号段号码、“+”或“00”开头的境外号码等外拨电话。相较这些传统方式,很多受害者看到是固话来电,就对对方的金融客服身份信以为真,诈骗分子伪装成金融平台客服等身份,声称信用贷款账户存在违规额度,或称不注销可能影响个人征信,诱导受害者按照他们设定好的套路进行操作,诱骗受害者将资金转入诈骗账户。可见,受害者盲目轻信是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 为防止一个电话骗走20万的悲剧再次上演,需要多方发力。公安部门要加大对诈骗分子的侦办打击力度;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压实互联网平台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责任,切实扎紧个人信息保护的“篱笆墙”;而普通市民也要提高反诈防诈意识,捂紧自己的钱袋子,遇到陌生电话自称为“某某金融客服”时,不可轻信对方,可以自行通过平台官方渠道进行核实;在与客服交流期间,拒绝加好友、下软件、开视频,只要对方提到转账、保证金、手续费、安全账户等与资金有关词汇,直接挂掉电话。 作者:维扬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