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疾病变流量密码,警惕娱乐化消解医学权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继ISTJ(物流师型人格)与ENFJ(主人公型人格)测试刷屏,NPD(自恋型人格障碍)成为酒局谈资后,最近,许多人又把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当成了时尚标签。在社交平台上,“原来我是ADHD”成为了新型社交货币。人们争相据症测病、对症下药,五花八门的自测方式模糊了病理与特质的边界。(3月31日 封面新闻)

ADHD在医学上被称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精神发育障碍,它会影响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决策等能力,导致患者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等行为和情绪问题。然而,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在网络上却被打上娱乐化标签,演变成为了网友收割流量的工具。

在社交媒体上,视频成为了网友进行自我诊断的途径,视频评论区“互联网医生”频现,暴露出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偏差与医疗权威的消解。当自媒体成为“互联网医生”聚集地,当精神疾病成为玩梗狂欢,医学的严肃性便会遭到消解,真实患者的痛苦也更容易被忽视。

并且,在消费主义的裹挟下,疾病被异化为流量工具。当ADHD被社交平台娱乐化模糊疾病本质,便催生了“疾病消费主义”。“电子沙漏”“专注APP”“多巴胺训练课”“聪明药”等ADHD“特效药”层出不穷,这不仅破坏了传统医学治疗体系,也容易让公众对精神疾病形成误解。

要破解精神疾病娱乐化标签对医学权威的消解影响,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平台及媒体要加强对涉及医疗内容的作品审核,谨防娱乐化误导性内容广泛传播。另一方面,社会要推动心理咨询服务普及,加强心理知识教育,注重心理问题引导。同时,公众也要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学会区分“短暂情绪”和“病理状态”,避免盲从跟风。

当精神疾病成为流量密码,我们更需明白:真正的精神健康从来都不是用标签标榜个性,而是用理性直面生命复杂。

作者:张长苹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