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滴滴从人人安利,变成人人喊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4 21:5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冬日里,寒风呼呼,左等右等,却怎么都等不来一辆滴滴,加价的钱从5块变成8块再到15块。无奈去拦Taxi,只见一辆辆空座Taxi呼啸而过,正赶去接滴滴乘客。

    临近年关,滴滴越来越难打了。不少乘客说,哪是什么“滴滴一下,马上出行”,分明就是“滴滴一下,马上加价”。

    近日,笔者的滴滴打车软件还收到了一份《出租车体验问卷》,问卷内容关于出租车线下议价,其中深意我们也不去猜测。

    笔者特意做了一份调查问卷,统计了全国各地22个城市200余人的打车情况。

    从下图可以看出,59.5%的人觉得滴滴在刚开始推广期的时候确实比平时打车快得多,方便了日常出行。近段时间却比原来没有滴滴的时候要多等10-30分钟,有时甚至要等30分钟以上,已经失去了便捷性。

   

    大部分人认为,滴滴在推广期时,打车的价格比原来便宜3-5块。然而近期用滴滴打车却比以前没有滴滴的时候还要贵,54%的人说贵了0.5-2倍,有少数人常碰到加价2倍以上的情况。

   

    此外,超过半数的人认为高峰时段加价是合理的,这样可以让真正急用车的人打到车,但不能接受2倍以上的加价幅度。也有40%的人认为不合理,现在不加价根本打不到车,以前出租车时代可没有给司机加价的说法。

    其实,本来这锅也不能全让滴滴公司背。但就在去年8月,滴滴和Uber合并了,之后便几乎垄断了网约车行业,所以现在也被骂得最厉害。

    昨天,滴滴高管回应了“打车难、打车贵”问题,说是因为司机减少25%而订单增加30%。但大家似乎并不买账,事实真的如此吗?背后还有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打车难、打车贵?笔者请教了几位大头(前Uber中国区战略运营联席主管谈婧、万擎咨询CEO鲁振旺、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魏武挥、冰川思想库特约评论员艾川),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谈婧: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

    作为曾经的专车行业从业者,谈婧认为造成现在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滴滴的派单逻辑存在问题,导致其引导了司机的故意加价和接单速度慢。

    打车时,界面默认在加价的选项上,而且加价的选项还不少,用户可以选择加不同的价格,而平台会告诉你加不同价格的接单可能性,如果加一次没被接单,可以调整加价再次叫车。

    刨去平台盈利压力的因素,这样的规则制定会给平台双方带来什么激励呢?司机知道用户可以多次选择加价,于是司机选择不接第一次不加价的单子,他知道你叫不到车就会提高小费,就故意等着。

    这个规则的结果,是乘客反复加价才能叫到车,浪费了时间,还付了更贵的钱。这个规则下,双方都能够玩“自作聪明的游戏”,但结果是双方都浪费了时间。这是打车系统效率最大化的最重要参数,用户花了更多的钱,给了规则制定者更多牟利的空间。

    这个规则从诞生之日起,就可以被人投机取巧,且整体效率更低。这不是滴滴创始人程维的错,也不是滴滴产品经理的错。它甚至不能算是个“错”,因为数千年的人民都习惯于这样的规则。

    如果不让司机做选择了,司机会不高兴的,他觉得他本来可以多收26块,结果必须接受平台算出来的13块,赚少了。但他不知道,如果节省了时间、加上得到单子的概率,他会赚更多,平台整体效率也会更高。两千年来的“这一届人民”一直如此,这不是一个程维可以去改变的。所以,不要抱怨什么,我们承受的果,是我们自己种下的因。

    除以上原因外,还有其他原因:滴滴的盈利压力导致其需要赚取更多的剪刀差价(向乘客多收钱、给司机补贴减少)、政府限制本地牌照的专车新政等,都是原因,在此不进一步分析。

    鲁振旺 :滴滴面临风险需要转型

    滴滴打车不能说是所谓的共享模式,主要还是依靠来自外地的全职司机。如今,很多司机都回家过年了,司机少了,而大家的打车需求并没有太大的变化,甚至还有所增长。车少了,就会出现需要加价的情况,越是大城市,加价情况越明显。

    滴滴最初设计加价模式,是为了用这种方式去鼓励司机加入到专车大军中。因为只有带动司机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建立起专车市场。

    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就像现在这样,开车人少,加价的费用高,打车也不方便,一些消费者干脆就不用滴滴,去打出租车了。这时候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用户可以随时抛弃滴滴,滴滴就面临着一些风险。但问题是抛弃滴滴后,出租车也打不着了。

    滴滴一直以来都面临很大的压力,除了政策原因之外,实际成本也不低,并没有盈利,现在不愿意补贴了,但消费者却想要更合理的价格。

    其实,滴滴和Uber还是有很大的区别,Uber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很多开Uber的是上班族,但这种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上班族嫌赚得太少不愿意干,目前都是专业的司机在做。

    滴滴遇到的问题,只是在春节时更严重了。滴滴正面临转型的问题,将来也有可能会介入出租车的运营,还有可能通过投放无人驾驶车来降低成本。就像程维说的,2017年是滴滴转型的一年。

    魏武挥:对司机和乘客两头补贴,对企业而言不长久

    最近滴滴打车难、打车贵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网约车新政出台。北京、上海等地区开网约车要求本地户口、本地牌照车辆,导致网约车大量减少;

    第二,春节快到了,很多司机都要回老家过年。因为很多网约车司机为外地人,导致供给量减少。

    打车难主要出现在滴滴快车和顺风车类别中,费用较高的专车情况如何还不清楚。

    滴滴打车对于城市交通来说,短期内肯定引起了城市车辆增多的现象。事实上滴滴类所谓的专车和快车,并不是共享经济,而是一种新型的出租车。很多人并不是闲暇时才出来开车,而是专门买了车全职在工作,将其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所以对大城市交通拥堵起到加塞作用。

   

    但长期看,有可能对城市的交通有缓解作用。因为如果打车很方便,就能减少私家车的购买量。会促使更多人选择打车,而不是买第二台车,甚至让很多人放弃买第一辆车的打算。因为北京、上海等地买车上牌照并非容易之事。

    滴滴打车在推广期很便宜,大家都叫好,现在推广成功后加价,大家又骂它。其实是有其他原因的,不能全怪到滴滴头上,而且当年之所以那么便宜,是因为滴滴公司对司机和乘客采用两头补贴,这对企业来说不是一个长久可持续的行为。

    滴滴公司现在还没有盈利,而且已经不盈利很多年了。想办法盈利,这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艾川:打车难可能在年后继续上演

    将“打车难”的矛头指向网约车公司,认为是其产品设计中的调度费、加价等选项,让出租车司机变得利欲熏心,有些不公平,也只是看到了问题的表象。

    去年年底,大家感受不到“打车难”,是因为政策未定,网约车司机还都有所期待,很多人还都想趁着年底再挣一笔。

    今年,网约车新政尘埃落定,大家也就没有了盼头,加上地方执法打击,大量非法司机只能在年关之际,以过年为节点,放弃开网约车,早早返乡。其中大多数司机恐怕都会选择放弃这个行业,在春节之后另作打算。“打车难”或许不仅仅是年前的问题,可能将在年后持续上演。

    在寒风中打不到车,确实很惨,但真正的问题或许不在企业身上,而是所有人在为网约车新政买单。

    滴滴在和Uber合并之后,也出现了补贴减少、打车涨价等问题,大家也都有所抱怨。但这和现在的“打车难”是两个问题。“打车难”本质上是不能为用户提供服务。

   

    一出现“打车难”,很多人又怀念起了出租车独家垄断的旧时代。其实,这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或者说是自我安慰。过去同样存在拒载、加价等问题,而且是多年打击、整治也改变不了的老问题。

    如果年后大城市的“打车难”仍得不到缓解,有必要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最好是,暂停新政实施;其次,设定更长的缓冲期。此前海淘新政、网游新政都曾因为对行业冲击太大而暂停实施。这有过先例。

    至于针对滴滴这些企业的行为,我们当然也应该监督,但我们监督的应该是“企业是否存在利用垄断地位侵害竞争者和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网约车的价格及服务是否存在欺诈行为”、“网约车是否达到他们承诺的标准”、“对待纠纷的处理水平如何”等等,因为这些才涉及企业该承担的责任。(作者:巴九灵)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