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50后,60后相继进入老年,如何养老,仿佛一夜之间突然变得迫在眉睫,难以回避。
基于这一批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社会的50.60后群体,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按照传统的养儿防老模式,已经没有可能。莫说依靠这些80后.90后独生子养老,他们不啃老,不让老人帮忙按揭首付,带孙子,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想想也是,小两口顶多七八千元月收入,一家三口,吃喝拉撒睡住,双方父母四个人,他们怎么有精力,有财力来二拖五?(若是再生一个,那就是二拖六)
面对现实,50.60后的老人们不得不果断打消养儿防老旧观念,必须清醒的看到当下严峻的社会现实,养老,绝对不能依靠儿女,只能靠自己!
一个庞大的50.60后群体养老,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人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牵动全社会。故此,有关方面也多次发声支招,罗列出种种养老模式让民众取舍。比如:房屋抵押倒按揭,进养老院等等。(至于曾经有过响当当的口号“只生一个好,政府来养老”那样的信誓旦旦,就不要揭短了)
可是,房屋抵押倒按揭,几个无聊吹捧手瞎鼓捣一阵也就烟消云散,没有可操作性,只好不了了之,草草收场,说了等于没说。
至于养老院,要么大城市收费高昂,且供不应求;要么小地方养老院设施不够完善。总之,可供老人们选择的切实可行的养老模式实在乏善可陈。
好在,老人们自己的聪明才智倒是异军突起,让诸多老人眼前一亮,似乎柳暗花明又一村,看到了希望,那就是眼下微信圈里里广为传播的模式——抱团养老。
在已有的案例中,既有国内几个老知青首创的抱团养老模式,也有德国老人们自己独特的抱团养老方式。不管哪种模式,在发布者看来,都无不完美完善,仿佛简简单单依样画瓢,拿来主义即可克隆复制,轻松搞定。同样,在传播者看来,也如同黑暗中透出一线光明,个个点赞转发,欢呼雀跃,单等老了那一天,也来个幸福的抱团养老,尽善尽美的解决让个人和社会头疼的养老问题。
然,诸位且慢,抱团养老这个画饼,不是那么简单随便就可以拿来进食的。
其一,房子从哪里来?国内老知青们的先决条件是一大腕知青无偿贡献一大栋房子,一般的老人们通过什么渠道可以获得无偿居住的房子?
若是乡下新修房子,土地怎么解决?资金几何?退休金能否承受?
国外土地私有,或者政府提供,我们无法复制!
其二,几十年的老相识,老同事,老朋友们,隔三差五聚一下,何尝不可,但是要在一个屋檐下长期生活起居,且都是年逾六十,不复当年的精力充沛,生活习性,习惯,性格等是否能够完全一致,谁能保证?若仅仅是兴趣爱好一致,没有几十年的相知相识,一个屋檐下生活的磨合恐怕更需时日。
其三,三、四对或更多的老夫妻相聚一起生活,彼此年龄是否过于悬殊?彼此身体健康情况如何?对医疗条件的要求是否一致?还有饮食习惯等等,是否都能完全接近?
其四,多对老夫妻生活起居在一起,经济支出的多寡,饮食要求丰俭,营养搭配是否苛刻等等,若没有大体相当的经济收入和消费观念,长期生活在一起,裂缝是否会产生?
其五,随着岁月老去,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只能每况愈下,生活自理能力也逐年下降。若没有外界有生力量(义工或有偿服务年轻人)加入其中,纯粹自食其力的抱团养老有多少时间无限延续可能性?
其六,一般而言,抱团养老地点设想都是远离城镇的乡下,空气质量相对好于城镇,但购物,买菜,就医等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
上述种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不知道已经开创抱团养老模式的老人们如何解决?而希望通过这种模式解决自己养老问题的后来者们是否认真考虑过?
总而言之,虽然抱团养老不乏开创性色彩,也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人群的养老问题,但若是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模式推而广之,恐怕不是想当然那么容易。一系列我们可能遇到或尚未预料的问题,可能会接踵而至,不胜其烦。
放眼崛起的大中国,将会有无数个老人家庭不得不面对冷清的空巢现状。那些站在道德高地,制定什么儿女不孝顺父母,不常回家看看等法规,其实都是苍白的自慰式满足,甚至是开脱责任的辩解。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养老问题,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抱团养老,其实只是一颗好看却无法摘到的酸葡萄。或许,葡萄本身真的很甜,说酸葡萄乃是我们的心理问题,但是这样的甜葡萄在哪里?
依靠老人们自身的力量,抱团养老,是适合我们的一款养老模式?你在热烈的期待之中吗?
其实,不管是抱团养老新模式,还是其他民间才智养老模式,对大多数老人都是杯水车薪的画饼,是无可奈何的老人们的梦中情人。
其实,真正能够彻底解决,而且有能力解决养老问题的该是谁,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