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制晚报网昨日报道,针对4月14日媒体反映的“货运资格证考试现群体替考作弊”问题相关报道,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运输管理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调查。目前,有关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中,会及时公布调查结果。 早先有媒体报道,在北京房山区的一所驾校,数十人被组织参加了“道路货物运输驾驶人员从业资格”考试的替考,此次有组织的替考舞弊行为不仅体现在考试现场并不对考生进行身份核实,更严重的是,工作人员还现场公布答案,甚至连答题卡都已事先被填好。 替考者参加一个上午两场考试可以获取报酬40元。而一张代办的资格证,在网上被叫价至1500元以上。 要求“经营性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考取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是为了让驾驶员具备相应的知识。通过考试,考验其基本的专业素养,拉起道路安全、公共安全的最基本的防线。而在组织者与替考者的操纵下,让一个个潜在的“马路杀手”能得以开车上路,戳破了法律、制度设置的最后安全防线,是置公众安全利益于不顾。 此外,刑法修正案(九)将“替考作弊”行为正式入刑,组织替考、替考、被替考均规定为犯罪。涉事驾校组织考场舞弊,是对法律的公然挑衅,也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在该事件中,驾校承担着驾驶人员资格培训和考核义务,如今却成“交易场”,自然逃不了“监守自盗”的责任。这次群体替考事件还暴露出主管部门的失职失察,主管部门与驾校的业务合作,陷入了“你办事,我放心”的懒政泥淖。监考人员的遴选、考生身份的确认、试卷的保密等几乎全部托付给驾校,无疑为考试作弊预留了巨大的运作空间。其如此“权力下放”,是对考试作弊的纵容。 考试管理松散,是催生“考试交易”的根源。考试作弊组织者正是利用了这一监管漏洞,成功将替考打造成发财之道,利益链上的各色人等按部就班,把驾校打造成自身利益的提款机。 如今,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在深究驾校问题的同时,也不能放过对主管部门的追责。若让相关责任人逍遥法外,部门职责成为空谈,驾校的“交易”不过将在未来再变个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