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同时兼顾解决教师中特殊困难,每年寒暑假期间,教师队伍会有一次小范围调整异动。由于需求与可能的矛盾,“调动”显得十分敏感而又热门,考验着行政智慧和领导艺术,有时还蒙上一层迷离的面纱。2013年暑假前,永州市东安县主管教育的县委办郑主任多次表示:教师调动,要通过专门考试,成绩优秀者并根据工作需要才行,任何领导签字打招呼都无效。秋季开学后,我与县教育局一位领导谈及此事,他说这次教师调动有七、八条规则,主要是凭考试成绩排名,本人申请和领导签字仅作为参考。据县城一位老师说,这样的考试并不严格,因为很容易弄虚作假,表面上掩人耳目,背后可能改写分数,最后的结果难以服人。
看来,教师调动的目的已发生了嬗变。本来,任何领域、部门为了下属单位优化团队增强力量提高绩效,完全可以自主安排人员,调动亦是常态。但是借用考试的形式、失真的分数、公平的表象和组织的名义,“择优” 让一些教师进城,该如何解读?
东安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山区县,农村教育因交通、工作和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而落后,教师大多向往县城,以为归宿。多年来“集中建校”、“重点办学”的作法和“照顾调动”的福利让教师有了进城的机会,更为一些非正常调动提供了通道。这样势必出现城乡师资力量失衡的现实。以“择优”的方式充实并“强”化了县城力量,乡村里留守的“非优秀”弱势教师只好与留守儿童相依为“命”,苦撑教席,其工作信心、教学质量和教育未来不难想像。其次,当“调动”蜕化成一种交易时,更为农村教育和特困教师带来灾难。曾经传说有执掌“调动”大权的人明码标价,按每公里万元标准与距县城里程的乘积收取“意思”费。可怜那些在乡下工作多年又有特殊困难、囊中羞涩加考试难以“优秀”的教师,对于“调动”将是永远的奢望。于是,农村许多家庭咬牙让孩子离开农村另寻“起跑线”,有的干脆辍学,学生大面积流失,只有“教育兴邦”的标语坚强地留在学校的墙壁上,城乡同时幸福了许多吃空饷的教师。笔者认识几位从教的老乡,端定铁碗,正当年华,十几年来有如女教师休不完的产假一般,带薪赋闲,好不惬意!
教育是最要紧的国是和民生之一。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强调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要环节是坚持教育制度规则公平。长期以来,全国各地热衷兴办“重点”学校,网络“精英”教师,集中“尖子”学生,培养“贵族”公民,不知要把“人民教育”引向何方。东安教师“择优”进城的做法至少是对农村教育的歧视,相信是许多地方通用的“法宝”,无论对社会对教育对农村还是对弱势教师留守儿童都是最大的不公平。既然历年来有“教育战线”的说法,农村教育的“边关”如何才不至于失守?农村教育的“深山”何时盼来公平的太阳?
相关文章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