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3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下第一渠的修建源于一个政治阴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0 15:19: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与都江堰、灵渠并称我国秦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与长城、大运河和坎儿井同为世界大型人类工程,郑国渠还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美誉称之“天下第一渠”,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郑国渠的修建源于一个政治阴谋,郑国渠的总设计师叫郑国,很特别的名字,他是战国时期韩国的水利专家,也是个间谍。正是这样的双重身份,成就了这项规模宏大的工程。
    两千多年前,中国正处在一个历史特殊时期,经过春秋时代的群雄纷争,优胜劣汰,到了战国,只剩下七个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分别是齐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燕国和秦国,其中,位于今天陕西一带的秦国,国力最强盛,对其他国家虎视眈眈,统一中国的霸主气概咄咄逼人。韩国作为秦国的东邻,所处位置阻碍了大秦东出函谷关的路,这里是进攻黄河下游地区的交通要道,可以说韩国处境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被吞并。自身孱弱,唯恐不堪一击,韩桓惠王作为一国之君,时常郁郁寡欢,就在此时,他的智囊团想出一个自认为聪明的办法,(历史证明,这是个可笑滑稽,利人损己的拙劣办法。)所谓的“疲秦”策略,派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入秦,游说秦王嬴政,建议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是发展壮大秦国农业,真实目的却是让秦国大修水利,劳民伤财,以此耗竭秦国实力。
    郑国带着神圣使命来到了秦国,见到嬴政后,他滔滔不绝的陈述修建水渠的诸多好处,想法设法说服秦王。秦室本来非常重视农业,嬴政欣然同意,采纳了这个建议,立即下令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并任命郑国为总负责人,筹建这一宏伟工程。
    工程轰轰烈烈的开始了。施工过程中,间谍却打探到韩国的疲秦阴谋,秦王顿时大怒,感觉受到愚弄,下令要把郑国杀掉。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意思说:韩王确实是叫我来作间谍的,但是,水渠修成,不过为韩延长几年而已,为秦却能建万世之功。李斯也赶紧为郑国求情,说咱们秦国水工技术落后,正好缺少这样的人才,何不免他一死,让他将功赎罪,将计就计,继续主持这项工程,相信他会更加倾力而为。秦王深谋远虑,不计前嫌,继续重用郑国。
    郑国非常感激,感激秦王给予自己这次机会。他明白,如果在韩国,根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干和抱负,当然,弱小的韩国也没有实力成就这样伟大的事业,他忘却间谍身份,回归到技术人才状态,专心致力于水渠的建设,经过十多年不懈努力,工程圆满完成,为了纪念郑国,世人称之为郑国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郑国在谷作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总长近300华里。沿途拦腰截断沿山河流,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关中平原北部,泾、洛、渭之间构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使高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 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280万亩)。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 富庶甲天下 (《史记·河渠书》)。”
    郑国渠的修成,为充实秦的经济力量,统一全国制造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公元前230年,郑国渠建成六年后,秦消灭韩国。郑国渠被韩国视为救命稻草,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本欲为害于秦,却不料为秦之利,疲秦之计变成了强秦之策。郑国渠建成15年后,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秦王嬴政不愧为千古第一帝,化不利为有利,具有扭转乾坤的气魄。而可悲的韩桓惠王,只能贻笑后人,其实,与其玩空心思的削弱别人,不如暗中强大自己。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