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4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萧武:为什么唐朝消灭了突厥,宋朝却没有消灭契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5 10:52: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仍然是知乎上的回答。原来的问题是:

为什么唐朝可以击败强大的突厥,北宋却无法击败契丹,难道契丹比突厥厉害很多吗?

以下是回答:

首先是要搞清楚唐朝所面对的突厥和宋朝面对的契丹,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政权。突厥自始至终都是部落联盟,而契丹在宋朝建国的时候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纯游牧民族部落联盟了,而是一个占据了一部分农业区的国家。

这个区别意味着什么呢?就得先搞清楚蒙古草原上那些起起伏伏的游牧民族政权的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

简单说,生活在草原上的游牧部落其实差不多一直都是那些,哪个部落强大,这些游牧部落就叫什么名字。匈奴来了,大家都叫匈奴,鲜卑来了,大家都叫鲜卑,突厥来了,大家都叫突厥。

这和中原的王朝更替相似,秦朝统一全国,大家都是秦国人。汉朝统一全国,大家都是汉人。唐朝来了,大家都是唐人。宋朝来了,大家都是宋人。明朝来了,大家都是明人。

那么,一个统一了草原各部落的部落,除了能够用武力完成对各部落的征服,还要有能力给各部落的首领和部民们提供一些基本的好处。

草原上的规则永远都是明确的,带着自己的兄弟部落,抢劫那些不是兄弟的部落,抢来的战利品由弟兄们共享。能带着大家抢到东西,这个带头大哥才能混的下去,如果抢不到了,这个带头大哥的位子就得换人了。

而当一个部落联盟已经完成了对草原各部落的整合之后,游牧作为一种生活和生产方式,剩余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多的剩余,就必须从别的地方来获取。那么,最稳定的获取这种剩余来分给手下的兄弟们的方式,自然是来自农业地区的稳定贡献。比如说中原王朝的赏赐,岁赐,朝贡贸易的利润,等等。

而要获得中原农业王朝的稳定贡献,作为游牧部落联盟唯一能够采用的方式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不断的南下武力进攻,来展示实力,迫使中原王朝和他们建立一个稳定的经济往来关系。当然,这个经济关系对中原王朝来说,必须是个不平等贸易关系。所以,无论中原王朝是与北方游牧民族和亲、朝贡贸易、岁赐,本质上都是不平等的经贸关系。

这里要说明一下,和亲也不只是送个假冒的公主就完了,对方不是傻子,但仍然把假冒的公主当回事,就是因为只要这个公主在手里,中原王朝就得经常性的送点东西过去,名义上是送给公主,但顺便也得送给单于、可汗们一些,送给公主的实际上也是给他们的,真正给公主吃穿的很少。

同时,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游牧民族并不是茹毛饮血,一日三餐都吃肉就可以,不需要粮食,他们也需要粮食,即使粮食在他们的食物结构中占比很小,也是必须的。这就是说,中原王朝要允许牧民们在双方的边境地带进行贸易,用牛羊马驼等草原主要产品来内地换取粮食。

所以,绝大多数游牧民族采取的策略都是在边境地区进行劫掠,诱使中原王朝军队被迫出击,来对中原王朝制造重大军事失利,从而迫使中原王朝被迫同意与他们达成一个稳定的经贸往来关系,但却并不谋求在中原地区建立稳定的统治。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部分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建立了统治,但最后的结果是他们从历史上消失了,被汉族融合了。

隋唐之际,突厥成为蒙古草原的霸主,建立了一个今天我们从地图上看幅员广大的庞大帝国。但这个帝国与我们今天熟悉的帝国的概念并不是一回事,绝大多数这个版图之内的地区,突厥都不能直接控制,而是由当地的部落控制的,而这些当地的部落随时都可能反叛。所以,这些部落联盟的稳定性很低,随时都可能崩溃。突厥就是这样崛起的,最后实际上也是这样灭亡的。

所以,唐朝建立之后,虽然确实与突厥进行了长期的拉锯,并且一度占领了西域、中亚的广大区域,在那些地区建立了都护府和羁縻州,但并没有能够建立起持续稳定的有效控制。这不难理解,作为一个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国家,对如何统治游牧民族其实是没有多少办法的。这就意味着,当中央政府足够强大的时候,这些地区有利可图,不用反叛,中央政府一旦政局动荡或者出现混乱,这些地区就会反叛。

但唐朝的失策在于,大量使用胡兵胡将,并且将边境地区的军政大权完全交给他们掌管,中央却没有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措施,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之后,西域地区的唐朝驻军被抽调回援长安,不仅放弃了西域,而且连河西走廊也放弃了。由此,吐蕃在中亚和唐朝的拉锯以吐蕃的大获全胜而告终,吐蕃不仅顺利并吞了南疆地区,而且连河西走廊也一并占领了。这样,唐朝就门户大开,吐蕃三进长安,如入无人之境,唐朝完全无力组织有效反击。

安史之乱的另一个结果是,安史之乱实际上最后并没有被平定,只是唐朝与华北地区的藩镇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关系,也就是朝廷只维持名义上的主权,但实际上根本无力进行有效控制和干预,那些节度使们拥有完全的军政人事财政大权,高兴了可以对朝廷恭顺点,不高兴了就直接反叛,朝廷也根本没有能力干预。

藩镇割据长期持续,最后演变成了五代十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时期。这就为契丹崛起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为华北各藩镇相互之间的相对优势非常有限,所以都希望获得外部支持来维持统治,从而让契丹成了能够决定这些藩镇命运的胜负手。最后的结果则是,石敬瑭干脆割让了幽云十六州,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

幽云十六州的军事意义大家都很清楚,从此之后,中原地区就失去了太行山—燕山一线的自然屏障,完全门户大开,契丹随时可以整军南下进行劫掠。更重要的是,契丹从此获得了一个能够稳定供给粮食的农业区域。

幽云十六州一带的粮食产出对中原来说可谓九牛一毛,但对维持一个草原帝国来说,却是决定性的。正是因为拥有幽云十六州,契丹对草原各部落的统治就要比突厥强大而稳定得多了。因为,契丹不再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带头大哥,而是自己本身就已经成了大地主,只要你听话,就能直接给你粮食。这完全不是唐朝建国时的突厥帝国所能望其项背的。

而在宋朝建国的时候,契丹在草原的统治非常稳定,根本无隙可趁,从而缺乏像历代王朝开国时期那样,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统一全国,并将游牧民族从农业区驱逐出去。安史之乱之后,中原地区失去河西走廊的控制权,也让宋朝从一开始就严重缺乏马匹,缺乏骑兵,从容只能在步兵上下功夫,但要对付契丹骑兵,光靠步兵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可以说,恰恰是唐朝前期的军政制度挖的坑,宋朝刚好掉进了这个坑里,只能拼命来填。这是不能用一句唐朝可以击败强大的突厥而北宋却无法击败契丹就来掩饰的。如果唐朝在边境政策上没有那么激进,能够有所保留,始终将农业区域牢牢控制在汉人手中,就不会导致安史之乱,也不会让长城沿线以南的大片农业区陷落敌手,使中原地区失去自然屏障,不得不在边境地区大量囤积常备军来弥补。

安史之乱给唐朝挖了一个大坑,就是整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的藩镇几乎全部失去控制,中央政府根本没有信得过的军队,只能依靠一个藩镇来打另一个藩镇,处境极度艰难。而到五代十国时期形成禁军制度则意味着,用原来皇帝的亲卫军来充当国家的国防军,而禁军又是职业化的雇佣兵,导致宋朝的军费开支越来越大,每次重大军事行动都必须经过长期准备,都必须先算经济账。这样,就造成了宋朝在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问题上始终态度比较谨慎,而不是像汉唐强盛时期那样,动辄数十万大军分路出击,打击游牧民族政权。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