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早在2013年,就有报道称“20年间500余名北大保安考学深造”。受此鼓舞,22岁的夏颖涛去年9月来到北大。来了后他发现与想象中不同,真正称得上逆袭、从低学历靠自学考上大学的保安是“极少数”,有些人本来就是大专、本科毕业,出于升本、考研或其他原因,才来北大当保安。 湖南红网发表张楠之的观点:多数人没能成为逆袭神话的主角,才是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人生比故事里的人生有更多无奈,甚至让一些人产生无可奈何的窒息感。对于那些占绝大多数的、无法成为励志故事主角的保安来说,外人对他们不切实际地想象,以及这种想象所产生的过于理想化的期待,有可能给他们造成过大的压力,甚至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这类故事一再流行还说明,很多人缺乏自我激励的内在动力,所以才会转而通过“保安逆袭”的神话来激励自己。缺乏内生动力的人生,极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如墙头之草,随风而倒,找不到自己的方向。“保安逆袭”的神话也有可能成为人生的毒药,所以,能够用别人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当然很好,但让自己成为能够实现自我激励的人,积极过好自己的人生才更重要。 “心灵鸡汤”成为贬义词,是因为看似“有营养”,实际充斥着“添油加醋”,未必有值得吸收的“养分”,除了让被灌输者产生心理“虚火”,可能别无益处。事实上,许多名牌大学里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被称为“边缘人群”,他们既不是学生,又不是正式教职工,而是混迹在学校里的、角色多样的一群人。有的人一会替老师们打零工,一会替学生们跑个腿,转眼又成了大学课堂中的蹭听者。他们蜗居在学校周边的犄角旮旯,或像“500余名北大保安考学深造”那般挑灯夜读,或在希望憧憬与现实掣肘中变得迷茫。像新闻中的小夏这样“发现与想象中不同”后,有的人默默离开,有的人还在坚持,也有部分人最终圆梦。有成功,有失败,有困惑,有成长,大学里的故事何尝不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这其实很正常。怕就怕,光夸耀所谓的成功,忽略背后的主客观因素,不顾平庸往往是大多数的事实。每个人都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道路,不要被“鸡汤”乱了心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