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2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舆情观察|网友为何怕“中国接收难民”?

[复制链接]

1086

主题

1086

帖子

3563

积分

管理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56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6:02:3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6月20日世界难民日为分界点,网络掀起了两轮“造势”,第一轮以官媒、传统媒体和一些网络大V为主,第二轮则以网友为主,而其所表达的关切和诉求却截然不同。

世界难民日当天,很多国内官媒和传统媒体通过不同角度和方式“营造氛围”。@央视新闻 图文“你拥有的,是他们失去和渴求的”,原微转发达57116,评论37015,点赞102208。@军报记者 发文“你还记得那个叫艾兰的男孩吗?”,@中国之声 视频“我们与难民站在一起”等。均在网络中掀起了一轮对“难民”的聚焦。

当晚20:15分,@联合国难民署 官微表示向全球6,560万被迫流离失所的人们致敬,同时也向所有支持和关注难民的人们致敬。

从关注度走势分析,话题关注度因媒体等的“造势”,在20日出现迅速增长,但进入21日后,关注量级迅速超过10K线,于13:00分左右到达当日最高峰值,关注量级超过30K线,22日凌晨1:00分前,关注度量级持续保持在10K线上,22日5:00分后,关注度再度迅速抬升,于9:00分达到目前最高峰值,关注量级超过45K线。

分析来看,出现关注度量级上的变化,主要源于网民的担忧和强烈情感表达。

1、质疑“造势中国接收难民”

有网民质疑@央视新闻、@中国之声 等媒体关于“难民”的表述,是“造势中国接收难民”,也有网民认为是对“中国接收难民”的民意试探,“实行政策前的吹风”,因而引发大量担忧。网友@平民王小石 质问“一些组织及公知鼓吹中国应接收难民”,“居心何在?”,他指出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本国的人民平均生活水平还很低,没有余力接纳难民。网友@占豪 指出“建议或暗示中国引入中东难民者,其心当诛!”,其同样提醒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4300万贫困人口呢!” 。

2、“难民”身份指向“中东难民”

随着话题的持续发酵,更多关于“中国接收难民”的信息被挖掘,而难民的身份也被进一步界定为“中东难民”。2011年南方周末报道透露“中东难民多年前即已在中国北京秘密安置”;2013年联合国难民署表示中国临时性安置接收难民数量31万人;2014年发布在《城市漫步》北京英文版“在北京的巴基斯坦难民”的描述;2016年中国加入国际移民组织,“是否接收难民”的再次关注等。均引发了“中国接收难民”的担忧,同时,网民对难民的中东身份指向越发明确,反对的声音异常强烈。

3、联合国难民署利用“明星”造势?

上述几个报道中,均有难民在中国生活的描述,尽管中国只是“难民中转地”,但在网友看来却如同“接收”。网民对联合国难民署任命姚晨为中国亲善大使的用意保持警惕,认为其有意利用“明星”的号召力和舆论影响力,引导舆论或者逼迫接受“接收难民”,进而通过舆论干扰官方的难民政策。有网民直言“又开始带节奏用舆论逼迫我国接收难民”。

4、对“接收难民”的恐惧何来?

尽管国家并没有任何口径表示会接收难民,但舆论场已形成了“中国接收难民”的共识和担忧,以及因此而表现出的强烈反对情绪。那么,网民为何会如此呢?简单来看就在于网民将难民等同于“中东难民”,具体为“宗教难民”。

而国外媒体对其“强奸”、“恐袭”、“治安恶化”、“族群对立”等负面报道,均促使国内网民认知的持续负面,与国内宗教问题导致的不断攀升的对立情绪,广州黑人问题等,形成共振效应。该宗教群体也因部分事件,被片面曲解和不断妖魔化,被视为“特权群体”和“法治黑洞”。因而,网民的这种强烈反对情绪,深层原因是对国内宗教问题的应激反应。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