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东风路与人民大道交叉口东北角,有一家削面馆,面馆在显著位置挂着这样的爱心海报—“我们都会老,趁我们还年轻多给老人做些事,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友爱。本店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就餐”!这个海报一挂就是七年,从未食言过,在这7年里累计送出两万多碗面,按一碗面10元计算,大概送出去有20多万元。 他叫王晓军,今年37岁,河南省内黄县六村乡人,在青海西宁当兵12年,当时他负责巡逻的哨所地域偏远、人烟稀少,每次出去巡逻都是带上馒头和水,中午饿了就拿出来充饥,当地的牧民看见他们这么艰苦,就拿出自己家的食物让它们充饥,尤其是当地的老人们,对他们就像亲人一样,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等有能力时,一定为老年人做点事。 2008年退伍之后,王晓军前往北京战友开办的饭店里学习烹饪,2010年王晓军回到他的第二故乡西宁,盘下了30多平米的小饭店,起名为“红香柳刀削面馆”,从开张第一天起,70岁以上老人免费吃面的海报就挂了出来,当时很多人都不太相信,说他是在作秀,根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可这个海报一挂就是7年,从来没有食言过,而且不只对70岁以上老人免费,还给环卫工人半价优惠,并可以免费加面。 每天早上八点,他就会去挑选最新鲜的牛羊肉,以保证食材的品质。他说食品健康这一块必须得做好,如果让老人和顾客吃坏了肚子,自己的良心上会过不去的。 每天的凉菜也是早上刚刚采购制作的,而且绝不过夜使用。 王晓军指着为70岁老人免费的海报,说自己当兵时受到很多牧民老人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激,已经把西宁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了,复员后开饭店时就想回报一下老人们。当时刚开张时许多人都不太相信,许多老人抱着试试的态度前来,亲自证实后也都相信了,然后就口口相传,来吃饭的老人慢慢也就多了,最多时一天能送出去二三十碗面。就这样王晓军在西宁的削面馆,在当地已经是家喻户晓。 去年回老家时,邻居知道王晓军的事情后,说你能不能在咱们家乡也开个这样的店,也让家乡的老人们品尝到你做的面。一句无心的话,让王晓军记在了心里,回到西宁后让战友帮忙打理店,今年在安阳又开了一家面馆,妻子也来到店里帮忙。有时他们会忙到夜里两点才能回到租住的房子,第二天七点又得起床干活,相当的辛苦。 只要是老人前来就餐,王晓军就刻意把面削的薄一点,煮的时间长一点,因为有些老人的牙不好,消化功能差点,这样他们吃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史桂花老人今年89岁了,经常来王晓军的店里吃饭,他说晓军这孩子真好,知道孝敬老人,给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免费吃面,这样的孩子现在真的不多见。 中午有五六个老人前来吃饭,于秀峰老人拉住王晓峰,为他做的事情竖起了大拇指。王晓军说一些老人有时不好意思,有时会给我们店里送过来一些水果、零食之类的,有一位老人一个人在家忙了一上午,为我们包了饺子送过来,还有一些人直接让粮油店送过来一些面,这样的事情自己都数不过来。他真的感觉到了只要你真心付出,别人总会以另一种方式来回报你。 王晓军这么多年一直在做为老人免费就餐事情,手里也没存下什么钱,在西宁开店时借的一些钱现在还没还清,在安阳开这个店又借了20多万,为省钱只能租住在一处老旧的小区内。在西宁开店第一年,花光了复原费,临近过年借了战友七千多元钱,才给工人开了工资、付房费,最后自己回家买火车票的钱都是一元一元的零钱凑够的,当时女儿刚刚出生,回到家连买奶粉的钱都掏不出来。 但就是这样的困境,也没有让王晓军把给老人免费就餐的规矩破坏掉,第二年随着知道他这个店的人越来越多,生意才慢慢有了起色,但一个月也只能挣下三千多元。现在王晓军为了省钱,只能找一些租金便宜的小区居住,十几平方的卧室里挤着两个大人两个孩子,屋子里只能放下一个拼接的大床。王晓军也舍不得买一个空调,天气炎热只能简单的安了两个小吊扇来降温。 王晓军最近在为大女儿上学的事情发愁,由于市区没有房子,没办法在市区上学,回老家又不能照顾孩子,这位坚强的汉子呆坐在窗口,不知该如何是好。 王晓军的事迹在西宁当地几乎户户知晓,2015年被评为“城西区诚实守信道德模范”,今年三月份又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道德模范先进典型“中国好人”。 王晓军面对这些荣誉,自己都有点意外,他说:“我想做的事情就得趁着年轻时去做,既然决定的事情就要坚持下来,我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帮助老人,也希望更多的人士加入到敬老爱老的队伍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