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寓意平平安安,用这个做礼物,寄托的是美好的祝愿。”22日,在武汉市常青花园二社区,69岁的吕少芳捧着一个串珠编成的小苹果笑着说。然而,她并不认识即将接受礼物的人,在过去的5年多里,多数收下礼物的人都给吕少芳和她的老年朋友们让了座。(10月23日《楚天都市报》) 市民在乘坐公交车以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时,给“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乘客让座,这是一种社会美德。而且,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是建立在自愿原则基础之上,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爱心举动。从这个角度说,老人并没有义务给自己让座的乘客回赠礼物。 但是,获得座位的老人,主动给自己让座的乘客回馈一份小礼物,实现让座有“礼”。这并不等于让座沦为一种交易,更不意味着有“礼”的让座就失去了美德;相反,老人给让座者回礼,这本身也是一种道德,是对让座者的感恩激励。 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从社会道德和礼仪层面说,任何一个人得到了陌生人的帮助,都应当表达感谢、感激之情,这是起码的礼仪和礼貌。老人向给他们让座的乘客回馈一份小礼物,实质上如同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是对让座美德的肯定,表达的是发自内心的感谢之情和感恩之心。这符合千百年来宣扬的道德准则,是受让者与让座者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让座行为的美德和社会认同。所以,老人给让座者回馈一份小礼物,我们不能理解成这是老人在用小礼物购买他人坐的座位,如此就伤害了让座者的美德和受让者的感恩心。 事实上在让座问题上,当下存在一种不好的现象,已经伤害到了美德和道德的传递。比如,把别人让座当成了一种义务,不让座不行,甚至以辱骂、拳打脚踢逼迫他人让座;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或者援救,却不作出任何表示,连句最简单的谢谢都没有,心安理得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与这些有悖道德的行为相比,老人给让座者回馈一份小礼物,显然更符合大众对让座行为互动的期待和理解。 总而言之,对于别人提供的帮助,我们应当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表达感谢。当别人遭遇困难时,我们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伸出援助之手。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