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问答上有人提了个问题叫“天安门前的华表是干什么用的”,居然有260多条回答。我简单浏览了几条,发现点赞最多的帖子最莫名堂,拷贝了几段什么庄严哦威武哦向往哦的文字,居然就引发了那么多小时候只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中老年用户的强烈共鸣。 可是看了半天,他们也不知道华表究竟是干什么用的。而欲知华表为何物,先得说说“诽谤之木”——简称“诽谤木”或“谤木”。
早在上古时期,就是那个传说中的“圣王时代”,华夏族之祖国就有了最古老的“信访”设施——谤木。
有一种说法,尧在位时,设“进善之旌”听取贤者建议(大概就是写帖子),又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数落其过错(大概就是“意见簿”或者是往上面贴“大字报”)。舜继尧位后又置“敢谏之鼓”和“纳言之官”,接受国人对治国理政的意见和建议。这可以说就是最早的“信访”制度安排了。
那么这个谤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东西呢?——它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再熟悉不过的天安门城楼前的那对华表……的前身。 “诽谤”二字,现代无疑含贬义,古代却是褒义词,所谓“忠谏者,谓之诽谤”。因此,谤木、谏鼓的设置,被儒家尊奉为“圣政”。可惜好景不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政治上行集权专制,谁还敢诽谤官府?道路以目,偶语弃市,天下苦秦久矣。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文帝又恢复了谤木圣政。他说,不让民众以正常途径议政,必然导致妖言、谣言满天飞,终归是不利于皇权统治的。于是从西汉开始历朝历代都规范上书言事制度,设谏官专司纠错,设御史督察官员,又派刺史钦差巡行地方,且经常来点“回头看”。
汉文帝重竖诽谤木于皇宫门前,以显示他虚心纳谏之风。遗憾的是,后世终归还是袭了秦制。而当初粗粝质朴的谤木,也渐渐地以石代之(今以汉白玉石为主),雕龙饰物,终于演变成了今日之华表,成为皇宫门前威风凛凛的华丽饰物。
至于其原有的功能,当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古代有些帝王看上去很开明,其实也只是相对而言比秦始皇好那么一点点而已,或者说聪明那么一点点而已;骨子里仍然颟顸专横,哪里真听得进不同意见。
也难怪,质朴的“诽谤木”会演变为华丽的“擎天柱”(《明会典》中对华表的称呼),装饰皇宫门前瑰丽的“天际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