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起拾荒给患病父亲买药,十多年间靠捡废品捐款近3万资助80名学生,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的王昱人4年前考入华南师范大学,在即将毕业之际,她因被指欠学费,评优受挫而负气出走,欲吃安眠药自杀,后由其弟弟劝说放弃了自杀念头。王昱人的这段灰暗经历,几乎让所有围观者都心绪难平,这一切到底为何?当真是校方冷漠决绝,抑或是主人公敏感脆弱?普遍存在的高校奖学金评选,又该怎样做到更为公平合理?
王昱人因“评奖受挫”出走一事,绝大多数网友认为,暴露了她在大学里过于功利的求学心态。不可否认,自幼就拾荒扛起家庭重担的王昱人,度过了非常不幸的童年,按照中国孝道的标准让自己的童年变得伟大而坚强,她的故事确实打动了许多人。她在大学里认真苦学、年年拿第一的表现也足以称得上异常优秀,但因只得二等奖、未得一等奖就死去活来的她,却不能感动更多的人。
人生从来不是为了感动别人而存在,也不是为了拿奖而存在。王昱人进入大学之后,严格按照大学里的标准去打算感动一个新世界和一个新环境,这本身没有错,可是,对于奖励她却缺少了一份坦然与淡然。需要明确的是,大学里还有其他多套评价系统,且对于当下的教育体制而言,也从来不缺少不公—在大学里每年成绩都拿全年级第一,拿不到一等奖学金,也是常有的事。
每一位大学生,自身的存在与学习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取得别人的认可,也不仅仅是拿一些奖项或奖学金。当然,拿了自然可以证明自己的人生是积极向上的,可以成为家长们口中所讲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大学的方向与评判标准是多元化的,仅仅为了一个标准而存活,其人生是狭隘的,不仅仅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功利,而且容易活在别人的世界里,最终会迷失掉自我。
王昱人的故事中,最让人痛心的部分,便在于同学们为了评奖,而对其大肆攻击、处处刁难的场景。此般做派,毫无同窗之谊可言,甚至没有起码的同情悲悯之心……一场奖学金评选,一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居然令同学们反目成仇,这荒诞的一幕,着实令人心酸。而事实上,大学本不该如此,奖学金的初衷也绝不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