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和欧阳修:高考也要凭运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18 10:1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欧阳修,祖籍江西,生于四川,在湖北长大,死于安徽,葬于河南。他是一代文宗,杰出辩手,识时务者,两千年来无出其右的墓志铭作家,绯闻缠身大节不亏的政治家,一个把两部史书塞进二十四史的历史学家,一个毕生宣扬正统理论忠君思想名节观念的封建主义理论家,一个充满世俗气息的圣贤。他的一生,是一个草根逆袭的励志故事,一个打败时光的千年传奇。

在今天,苏东坡的名气实在太大。

但是,我问你一个问题:在大宋朝,在欧阳修时代,苏轼的名气,跟欧阳修谁大?

答案:在欧阳修时代,苏轼的名气,远没有欧阳修大。

欧阳修比苏轼大三十岁,苏轼初出茅庐的时候,欧阳修早已是名闻天下的“超级大V”。欧阳修死的时候,苏轼三十六岁,在政界,只是一个崭露头角的年轻干部,那首千古传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没有问世。

在欧阳修的一生中,苏东坡的存在,重要,但是,没那么重要。

在苏轼的一生中,欧阳修的存在,重要,非常的重要。

在苏轼眼中,欧阳修是他的恩公,可以说没天哪有地,没你哪有我。

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

1057年,五十一岁的欧阳修,受大宋皇帝之命,临时担任“国家考试院院长”,主持那一届的礼部贡试。

贡试,是殿试之前的一个考试,考生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不通过欧阳院长主持的贡试,就没机会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也就没机会中进士当状元。

所以,这个“国家考试院院长”对于全国考生——大大小小的举人,可是一件命运攸关的大事。

事实确实如此。那一年,欧阳院长扭了扭“高考”指挥棒的方向,害得多少考生捶胸顿足,惊得多少考生欣喜若狂,千古闻名的苏东坡老师,就是欧阳院长扭转考风的受益者。

那一年,天下举人跋山涉水,赶到京城开封,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梦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一年的主考官呢,就是当时的文坛盟主,五十一岁的欧阳修。

改卷子的时候,欧阳修的助手梅尧臣,把一份答卷递给了欧阳修,欣喜地说,这个考生作文写得真棒。

视力不好的欧阳盟主,拿过来,贴着鼻尖,低头一看。

标题呢,《刑赏忠厚之至论》,意思是,不管是惩罚,还是奖赏,都要存忠厚之心。

这个嘛,中规中矩,还是以德治国的老一套,自从孔老夫子大谈“仁政”以来,一千多年,很多人都说过,谈不上什么新意。

再往下看,我的天哪,天才呀。立意高远,文笔老辣,逻辑清晰,语句流畅。

欧阳修反复读了几遍,觉得这就是传世之作,怎么可能在当堂考试的时候写出来呢?天纵奇才呀!

这篇文章,特别符合欧阳修的胃口,无论是“罚的要轻,赏的要重”的中心思想,还是写作手法,都是欧阳修希望天下考生效仿的。

欧阳修长得很难看,笑起来,也不会太帅。我估计,读这份答卷的时候,他很可能露出了丑丑的笑容。

你看,对这个考生来说,好运来敲门了吧?

可是,读书破万卷的欧阳修,觉得有一个地方不对。

这个考生,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在文章中举了一个例子,说尧、舜、禹领导华夏的上古时代,尧的一个部下抓了一个人,这个部下一连三次,要把他杀掉。尧呢,一连三次说NO,不杀。

欧阳修学富五车,这个话可不是吹牛。然而,搜肠刮肚,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例子到底在哪本书里出现过。

欧阳修是个史学家,讲究言之有据,不能瞎掰扯。他就问那位同样学富五车的助手,这个例子,出自何处?

那个助手也不知道,就跟主考官大人欧阳修说:何必问这些呢?

欧阳修觉得也是,天下的书这么多,哪能自己什么都知道呢?

他就没想过,这个例子,根本就不存在,是这个考生瞎编的。

就这样,欧阳修呢,就认定这份答卷,了不起,这个考生,完全可以成为这一年度的“高考状元”。

欧阳修呢,想给这个考生第一名,让他做礼部贡试的“高考状元”。

运气,这个时候又鬼头鬼脑地出现了。

欧阳修落笔写名次的时候,不知哪根神经跳了一下,觉得不妥。

他感觉,这篇文章应该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

曾巩是什么人呢?

唐宋八大家,曾巩算一家,就凭这一点,你就知道,这个人很有学问,很了不起吧。

如果曾巩第一名,欧阳修预测,一定有人跳出来说闲话,骂他有私心,辜负皇帝让他为国家选材的重托。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个曾巩啊,是他的江西老乡,而且呢,是他的门生。

思来想去,欧阳修一提笔一落笔,把原定的第一名,改成了第二名。

你说,傻啊,这欧阳修为什么不看看考生姓名呢?

那时候,还真看不了。这卷子的姓名被封起来了,考官看不到。

评完试卷之后,按照程序,考官们把答卷跟考生姓名一一对应起来。欧阳修一看,糟了,这份答卷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这个考生,就是当时一点名气都没有的苏轼,一个距离京城几千里路的穷乡僻壤的考生,一个二十一岁的小青年。

你看,这个苏轼本来可以成为高考状元,就是因为主考官大人的神经跳了一下,高考状元没当成,你说这事儿是不是运气?

苏轼他们那批考生当中,有一个叫刘几的人,名气很大,连欧阳修都有所耳闻,大家都觉得他有可能会成为高考状元。

欧阳修为什么知道他呢?

因为他的文章,风格怪险,用词造句,喜欢艰涩,喜欢铺陈,华而不实。

这一切,都是受“时文”的影响。

什么是时文?

时文,就是当时流行的文体,你不妨把它理解成“古文”的反义词。

最早提出“时文”与“古文”的,可能是欧阳修的偶像韩愈。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发起人。他把当时流行的骈文叫作“时文”,把先秦两汉时代的古典散文叫作“古文”,号召读书人学习“古文”,丢弃“时文”。

那么,时文有什么不好呢?曹植的《洛神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不都是时文吗?

是的,这些都是时文,都是千年骈文的代表作。可是,像这样流传千古的骈文,几个普通人学得会呢?

绝大多数人,写文章,是为了沟通,是为了记事说理,讲清楚才是最重要的。

欧阳修赞同古文运动,小时候读到韩愈的书,激动得不得了。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写文章,不要像时文那样拘泥于形式,像古典散文那样“文从字顺”就可以了,使用生活中的口语也没关系。欧阳修觉得韩愈说得太棒了。

韩愈的古文运动改变了一时的文风,却没有彻底击退骈文。等到欧阳修出生的时候,韩愈倡导的古文早就没落了,世人看重的还是骈文色彩浓郁的时文。

刘几很可能觉得,这次考试就是自己扬名天下的机会,他哪知道主考官大人欧阳修,早就在内心深处,把他当作一个坏典型。

批改试卷的时候,有个卷子,欧阳修一看就怀疑,是这个叫刘几的同学写的,这个卷子里面呢,有三句话,九个字:“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欧阳修一看就觉得,可能碰到刘几了,内容空洞无物,文辞艰涩,味道又怪又险。

欧阳修生性比较幽默,喜欢开玩笑,他看到这个卷子,不是气愤地打了一个叉,而是题写了两句话:“秀才刺,试官刷。”

说刷就刷,欧阳修拿起红笔,在这张卷子上涂了一道大大的红杠,然后又加上了三个字,“大纰谬”,就是错得离谱,胡扯八道。

写了嘲笑考生的九个字,打了一个大大的红红的叉,欧阳修还觉得不解气,命令人把这张卷子贴到外面,张榜示众。

主考官大人都帮你张榜示众,当作反面典型对待了,你还想考中啥呢?别说“高考状元”,榜上最后一名也不行啊。

这个欧阳修呢,一直渴望有这么一个大好机会,改革文风。他主张啊,写文章,要言之有物,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不要用那些生僻的标新立异的狂词怪论。

就这样,刘几成了倒霉的老几。

当然,这事,也不能怪刘几,怪,就怪他的运气差,遇到了欧阳修这个一心要改革当时文风的主考官。

我再多说几句,这个刘几,落榜之后,回家复读,三年之后,改名刘辉,卷土重来。下一次考试,他乖了,立马适应殿试考官大人欧阳修的风格,还真的就被录取了。

欧阳修主持的贡试,是为皇帝的殿试做准备工作的。凡是被欧阳修选拔出来的,就可以去皇帝的大殿上,参加由皇帝主持的最高等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是进士,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郎。

本来,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不代表你就能中进士,也有落榜的。

但是,运气这件事,真是邪乎啊。

这一届考生的运气真好,凡是欧阳修选拔参加殿试的举人,没有人落榜。

像过去那样,考中进士的,一律“赐进士及第”。

没有通过殿试的人呢,按照过去的做法,当然是名落孙山,但是,这一次,一律赐予“同进士出身”,意思就是跟进士及第一个样。

很明显,皇帝在力挺欧阳修,告诉天下考生,欧阳修主持贡举选出的人,都是人才,棒棒哒。

比如,没有正儿八经考中进士甲科的苏轼。

按照苏轼的晚辈“粉丝”叶梦得在《石林燕语》中记载的“八卦”,苏轼第一场“诗赋”考试中,留下赋试“落韵”的硬伤,按规矩很可能进不了下一场考试。然而,为了贯彻欧阳修反对“诗赋取士”的政策导向,梅尧臣愣是抬爱了苏轼。

苏东坡自己,可能也觉得诚惶诚恐。多年之后,名闻天下的苏轼,还写过一首诗,回忆当年参加“高考”的往事,感慨自己遇到欧阳修这样的主考官,真是运气好啊。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