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7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阳明学扎根日常 知行合一要用心连接—— 海村惟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7 09:15: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阳明心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历经四百年的发展,阳明心学是否还具有现代性与世界性?它在海外发展如何?如何理解王阳明的“心”、“致良知”、“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与禅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何关联?

2019年7月21至22日,“禅与中华文化”2019九华山公益论坛在安徽池州举办,日本汉学家、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教授、日本惟精书院理事长海村惟一先生(Amamura Yuiji)围绕“'平常心是道’与阳明学共创现代日本社会的智慧”作主旨发言。

日本汉学家海村惟一先生(Amamura Yuiji)围绕“'平常心是道’与阳明学共创现代日本社会的智慧”作主旨发言。

论坛期间,海村惟一教授接受了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访,他表示:禅宗里的“行”,应该叫做“禅定”,也就是说,心不管静还是动,都要沉静于自己内心的“行”,而阳明学的“心”不仅是阳明学传承,同时也是禅文化的传统,但这个“心”是说他自己的内心,呈现的是社会层面的积极人生,所以会不知觉地影响社会。“知”和“行”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而且它重点在于“自己限定和自己展开”之行,“知”与“行”的连接点是心。

日本福冈国际大学海村惟一教授凤凰网国学频道独家专访。(普庆玲/摄)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禅与中华文化”,请问国外学者理解的“禅”与中国学者的理解是不是一回事?

海村惟一:如果说不是一回事,那也是有很大问题的。应该说,基本上还是一回事。“禅”是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土壤里面,和文人文化融合之后产生的。

但是传到日本之后的“禅”,已经和大陆性气候的农耕民族文化里产生的“禅”有所不同,这还是禅定的问题。不管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变化,想要追求自己内心的淡定,这还是一个必须的课题。从这一方面看,国外的“禅”和中国的“禅”是一样的。当然它会在不同空间里有不同的呈现。到日本之后,它就会呈现在绝海的列岛之中,列岛文化呈现的是一种日常的无常状态,比如说夏秋季节台风不断,地震的日常化,不时会有突然的大雨,而大雨会让山河改变走向。在这种日常的无常里,“禅”就更加深入人心,以此淡定内心,直面“死生”,会更融化到列岛文化里,其深化人心的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时刻面临一个无常的问题。在日本的无常就是日常,因此在这个环境里,“禅”在产生深刻影响时,会与其他文化不同。

记者:王阳明立足儒家本体,继承孟子心性学说,融合释道诸子,于程朱理学之外,独辟蹊径,创立阳明心学,影响海内外。请您谈谈阳明心学在海外发展现状如何?

海村惟一:所谓“阳明学”在中国叫“王学”或者“心学”。1513年王阳明在宁波与日本遣明正使五山禅林高僧了菴桂悟(1425-1514)禅师相聚交流,王阳明并书《送日东正使了菴和尚归国序》赠送给了菴。阳明了菴之会可谓“王学”日本行之滥觞,“王学”在日本五山禅林受到尊重(我于今年6月29日在漳州的“阳明学与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作了“汉字文化圈视域中“朱王会通”研究的意义─日本近世以来的“朱王会通”为例”的主题演讲)。到了日本的江户时代(1603-1868)初期,儒学者中江藤树(1608-1648)开悟于“王学”,创建了“藤树学”即“阳明学”,后称日本阳明学。“阳明学”可以说是由梁启超先生带回中国,由于他的传播,“阳明学”之说法日渐定着。日本“阳明学”也产生了好多流派,在历史上也起过很多作用。目前,它的作用还是呈现在我们日常之用,比如企业管理等方面。好的思想传统在日常之用里面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知行合一”。   

资料图

记者:对阳明心学的运用,在日常生活里面有没有具体体现?

海村惟一:阳明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致良知”,中江藤树把“致”训读成自动词(良知に致たる)而区别于原来的他动词(良知を致す),即“致于良知”。也就是说,把“良知”作为对自己的内心要求或者说养成一种习惯,要把它落实到心里,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阳明学已经深深扎根在我们的生活习惯里,虽然看不见,但是它会呈现出来。   

王阳明(资料图)

记者:王阳明“龙场悟道”后,试图用很多概念去解释这个“道”,这个“道”很难言说,王阳明用了很多方式去表达,最后他用了“致良知”的概念。您认为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海村惟一:“致良知”归根到底就是“行”与“知”的问题,“知”的支撑点是“心”,“行”的支撑点亦是,“知”与“行”统一在人的内心。其超越时空而又念念不断的现在化的“绝对一如态(良知)”的自己限定和自己展开。

“知”和“行”有一个共同的支撑点,而且它重点在于“自己限定和自己展开”之行,“知”与“行”的连接点是心。所以王阳明虽然用的是他动词,但里面还有内省、完善自己内心的功效。这也许是他在龙场感悟到的“道”,即心学。心学滥觞于孟子,从孟子到陆九渊,心学就呈现出来了,但是究竟心学落实到哪个点?王明阳最终悟出的“道”就是“致良知”。良知要“致”,也那就说明源于心的“知”要用心地“行”。这个过程中,他就把“心”作为两个方面解释:一个是“知”的行为;一个是“行”的行为。换言之,学者要行,行者要学,这两者之间是落实在“行”来完善自己内心的使命。我个人认为重点应该在这里。

记者:您把“心”理解为“知”与“行”的连接点。徐复观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关于心的文化,著名学者倪培民教授也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其中应加一句“形而终者谓之心”。您如何理解这个“心”?

海村惟一:其实“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也会有“心”的。今年3月25日,我在河北河北沧州青县流河镇举办的“2019年中国古典家具研讨会暨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设计论坛”上作了“明代心学的'日常致用'—以明代家具'心椅'即'圈椅'为主”的主题演讲,那把被叫做“圈椅”的正是明代心学的“日常之用”,也有可能是明代心学产生的生活大背景,我把它称作为“心椅”,因为从上往下看呈现古文字的“心”字,你若背靠椅背正坐其中,手放心字两边,便会使你的呼吸气沉丹田,沉静内心。禅宗里的“行”,可以叫做“禅定”,也就是说不管现状的动静,“心”都要沉静于自己内心的安定,不是具体人伦的行为;而阳明学的“心”虽然产生于悠久的禅文化传统精神风土里,但是,其“心”却呈现了社会层面的积极人生,所以会不知觉地影响社会。

心椅(资料图)

记者:现在对阳明心学的研究特别热,您如何看待这样一种现象?阳明心学在当代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海村惟一:社会发展到今天,成为高科技时代,时代的发展会出现各种事物,从物质角度来看,人心有很大变化,问题是它面临的情况发生变化之后,心的精神方面这一点如何体现?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心如何去应付万变的社会?刚才说阳明学的一个特点是内省于心而呈现于积极行动。也就是说,在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阳明学发挥的作用应该会很大。如何用阳明学来关照自己,照顾自己脚下,把它很复杂的体系理论落实到自己的具体日常生活里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命题。

记者:西方学者评出“东方三大圣人”是老子、孔子,六祖慧能,正好对应了中国文化里的道家、儒家和佛家。您自己偏向于哪一家?它给您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海村惟一:其实这三家都是非常不错的。比如白乐天(居易),他将三家的精神融汇在他的一生里,当官时,有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被发配落难时,有道家思想的乐于忍耐,即退一步海阔天空;当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时,有佛家思想来安慰他的内心。

而日本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公元845年--公元903年,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公卿,学者。日本古代四大怨灵之一。)是日本受容白乐天的第一人,但他只是接受了他的儒家思想,所以当菅原道真被发配落难时便没有对应的思想了,在流放地不久便忧郁而离世。这三大家思想都是在大陆文化的土壤里酝酿或演变而成的,三种思想或文化都有其积极意义的一面。

佛教从印度传过来以后,与中国文化融合之后产生了很多流派,对中国乃至于汉字文化圈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在禅宗里,尤其是六祖慧能,他更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我个人还是更喜欢慧能,但同时我也认可儒家和道家,三家的融合会通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每天都会遇到非常复杂的东西,多元的智慧和思想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纯净和安慰。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