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送水抗旱,重“摆拍”轻“承诺”是为哪般?
周晓
河南、大旱、严重缺水、绝收……入夏以来,这一系列词汇愈发频繁地冲击着人们的视听神经。这种艰难的状况已经延续了几个月,却一直未引起当地有关部门重视,直到今年7月底,有媒体将该村用水艰难情况的图片和文字见诸报端并传到网上才引起重视。(新华网 8月8日)
从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河南的大部分村镇都遭受到旱灾的影响,庄稼收成锐减,生活用水都成困难。63年来最严重夏旱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一桶桶“救济水”价格被屡屡抬高,有的地方官员对于受旱群众漠不关心,甚至送水抗旱行为也是走过场,摆拍完“造型”就登上空调车匆匆离去。有的官员在媒体面前许下承诺,会尽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吃水、用水难问题,然后当记者离去之后的数周,却没有了动静。一些村甚至当着记者的面向受旱的群众免费送水,等记者一走就开始收费。
如此严重而长时间持续的旱涝,本应该早就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但却拖到被媒体曝光之后才引起重视;受灾面积如此之广,受灾群众范围如此之大,当地政府本应该放下手中的其他事务,全力抗旱。但却坐着“高级轿车”带着摄影团队而来,匆匆下车慰问受灾群众,摆拍完、表态完就坐进“空调车”扬尘而去。群众盼着领导的承诺却迟迟没了踪影;许多村镇留守儿童、老人居多,找水、挑水是一件困难的事,既无力到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挑水,附近井壁攀“刮”出的水却不能饮用。这些本是当地政府、官员应该为之解决的实际困难,却被轻描淡写的说:澄澄就行了!本应该全力组织群众进行生产自救的政府,不作为之下还纵容“救济水”漫天要价,发民难财。这样的官员良心何安?党性何在?
官员不怕群众却怕媒体,这是何道理?从文中的被媒体曝光后的“积极”应对,再到当着媒体在群众面前“作秀”、“表态”,都显示出了这些官员对媒体的“重视”,对群众的冷漠。官员为何怕媒体不怕群众?因为群众的不满,不足以动摇干部的仕途,而媒体的曝光和监督,却能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从而左右官员的仕途和政绩。这是官员当着媒体“演出这一出戏”的原因。
“演戏”比灾情更重要,折射出这些官员畸形的政治观、仕途观。如此做派,寒了群众的心,离间了党和群众的距离,让党的宗旨蒙羞。从中也让我们更加深刻的意识到基层党建、基层干部的管理、基层作风建设的重要性。任何政策的落实、执政党的形象都是通过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被完成,政策、宗旨不偏离、不脱轨,不打折扣的落实下去,跟基层干部的意识、作风、管理有必然联系。管理好基层组织、监督好基层干部是从国家能否长治久安的现实高度出发,从“两个一百年”的战略高度着眼。只有把行政管理的“手”深入基层,把监督的“棒槌”时时“敲打”到基层,把“权力关进牢笼”的制度辐射到基层,才能打通执政的“最后一公里”,才能修复与群众“鱼水关系”的“最后一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