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镐,又名周继文、周治平,1910年1月21日出生,湖北罗田人。1924年,考入武汉私立成呈中学。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毕业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周镐 1943年,周镐受军统局长戴笠派遣,任军统局南京站少将站长,公开身份为汪伪军事委员会军事处第六科少将科长。周镐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京、沪、徐、杭特派员。1949年1月被捕,旋即在南京牺牲。 成为国民党军统少将 1934年春,“福建事变”的一些参与者被国民政府通缉,周镐只身亡命上海,后又从上海转道返回家乡。不料,一到武汉汉口就被国民党宪兵四团逮捕,罪名是“参加叛乱”。这是周镐第一次被捕,时年24岁。 负责审讯的是周镐的一位旧友。这位朋友并不审讯他,而是竭力劝导他加入复兴社(军统前身)。就这样,周镐参加了复兴社特务处,后来扩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开始了长达12年的特务生涯。 其实,周镐参加军统刚满半年却又遭逮捕,汉口军统调查室指控他是“共产嫌疑”,结果查无实据。 被保释后,周镐仍在军统任职,但命运就此改变,他得到军统核心成员之一——周伟龙的赏识。周伟龙是军统元老级的高级特务、戴笠的结拜兄弟,有他的关照,周镐官运亨通、青云直上。 不久,周镐由汉口调任贵州,又调到广东,再调到重庆,邮电检查、缉私、谍报、督察等等,军统中的各个行当他都干过,大受戴笠的青睐,而且官越做越大,从尉官到校官,又从校官到少将,一路畅通无阻。抗战期间,周镐已成为军统少将。 “周镐事件” 1943年底,周镐秘密组建的军统南京站开始了活动。 军统南京站,早在1937年军统撤离南京前就建立过,并配置了电台,但南京一沦陷,这个南京站就叛变投敌了。以后军统在南京的组织,规模都较小,在日伪的眼皮底下也不敢有大的活动。周镐重新建立的这个南京站,规模较大,下设八个组。 军统南京站算是沦陷区的大站,周镐身负重任,他的工作效率很高,成果显著,戴笠颇为满意,提拔周镐为军统少将。他交给周镐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担负周佛海与重庆的情报联络工作,搜集汪伪首都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这是周佛海与重庆方面的重要热线之一;二是利用自己在汪伪中央军事委员会里的地位和工作便利,与伪军中的实力派高级将领吴化文、孙良诚、张岚峰、郝鹏举等建立密切友好的私人关系,收集他们的情报,积极争取他们,最终在抗战胜利时投靠蒋介石。 周镐在南京领导的国民党军统地下组织,随着日军的投降也从地下走到了地上,周镐开始了公开的活动。国民政府任命周镐为京沪行动总队南京指挥部指挥。 日军投降的第二天即1945年8月16日,周镐在南京宣布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京沪行动总队南京指挥部,指挥部设在新街口的汪伪中央储备银行。指挥部首先接管的是汪伪的《中央日报》和周佛海控制的《中报》。 在封存了汪伪中央储备银行金库和几所大仓库之后,周镐又命令中山东路上的汪伪财政部、宪兵队、汪伪中央电台等重要机关,听从南京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不得擅自行动。8月17日,伪《中央日报》和《中报》分别更名为《建国日报》与《复兴日报》,套红标题为胜利专号,出现在南京的街头。这两份报纸报道了军委会京沪行动总队南京指挥部成立的消息,以及周镐亲自起草的《南京指挥部第一号布告》。 但是,周镐的行动太过火。蒋介石急于想制止周镐的过火行为,但又无兵可用,刚刚收编的伪军也不便进城。于是,蒋介石又下达了命令:南京的治安暂由日本军队来维持。8月18日下午,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派参谋小笠原中佐到指挥部,请周镐到日本军司令部商谈解决办法。周镐一到日本军司令部即被软禁起来。周镐组建领导的这个指挥部,只存在了三天就烟消云散了。 “周镐事件”后,国民政府立即准备接管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在南京设立了临时派出的先遣机构“前进指挥所”,以陆军中将冷欣为主任。蒋介石立即下令由新六军这支嫡系部队接管南京。 就在日本人软禁周镐之后,南京警备司令任援道奉戴笠之命,到日本军司令部交涉,将周镐转押到自己的警备司令部。戴笠到达南京后,又派人将周镐押至上海审查,罪名竟是贪污。 在狱中,周镐试图托关系找人帮自己说话,洗刷掉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却到处碰壁。 中共隐蔽战线的特别党员 实际上,抗战胜利后周镐抢先实施接管南京的行动,触犯了国民党内部利益之争。1946年3月17日,戴笠从青岛乘飞机途经南京,飞机撞向岱山,机毁人亡。戴笠死后因无人再细查周镐之事,经军统中好友的帮忙说情,军统局副局长唐纵同意将周镐释放。 1946年4月,出狱后的周镐闲居在南京二条巷蕉园5号的家中,没有工作,生活相当艰难。在军统多年,周镐早已厌烦了这种工作环境,他对国民党内部的互相倾轧、贪腐渎职恨之入骨,对国民党已经失去了信心。 正当周镐迷茫之时,他的同乡、黄埔同学、中共党员徐楚光闯入了他的生命。徐楚光时任华中分局第三工作委员会主任,策反了周镐,后经由华中分局书记邓子恢批准,周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镐遂以中共特别党员的身份潜伏在国民党保密局中,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京、沪、徐、杭特派员,负责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及情报工作。
徐楚光 周镐入党后的第一个任务,是策反国民党军暂编第二十五师(后改编为第一绥靖区第107军)师长孙良诚。1946年11月,周镐前往孙良诚部时,因叛徒出卖,第三次被捕,关押在宁海路19号的保密局监狱。由于缺乏证据,周镐于当年除夕被释放。 1947年9月,徐楚光被捕。得知消息后的周镐第一时间通知有关人员隐蔽、撤退。但因叛徒出卖,周镐在12月30日第四次被捕入狱。后因没有确切证据,加上周镐在军统的人脉关系,得以死里逃生,从监狱走出,辗转进入解放区。 策反遭反水牺牲在南京解放前夕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打响。华中工委领导人陈丕显接连电示周镐争取孙良诚部起义,策反工作迫在眉睫。 经过一番谈判,摇摆不定的孙良诚答应将部队集中到江苏睢宁起义。而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让他再次动摇。孙良诚亲自率部逃奔徐州,被随后追至的解放军围困。 周镐只能再次冒险,来到孙良诚部,敦促其尽快投诚。“在布哨线下险遭不测。后和孙抵五师部之时,也受机枪射击。”周镐在日记中写道。 此时孙良诚虽已无路可退,但仍想争取起义待遇,周镐与孙部副军长王清瀚(已被收为中共特别党员)当机立断,将孙良诚软禁,孙良诚不得不提笔签署“放下武器”的命令。 随着孙良诚率部投诚,徐州东南方向门户洞开,为解放军进逼徐州,侧击邱清泉、李弥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孙良诚 立下大功的周镐来不及喘息。11月19日,周镐又接到策反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刘汝明起义的任务。 此时,狡诈圆滑的孙良诚已经有了反水之心。表面上,孙良诚按要求去信刘汝明,劝其投降;暗地里,却安排自己的副官向刘汝明汇报密谋诱捕周镐等人的计划。 1949年1月4日,元旦刚过,刘汝明的儿子找到周镐,转达“起义诚意”,邀请周镐、孙良诚、王清瀚等人前往蚌埠面商。 1月5日,天寒地冻,周镐来到当时国共分界区淮河。临上船时,周镐似有不详的预感。他掏出包中的日记本与钱物,交与随从:如果我三天没回来,你就把日记本和钱物交给夫人,照顾好我的家。 然后,周镐转身登船而去。周镐等人进入刘汝明防区后,即被逮捕,随后押解至南京。 这是周镐第五次被捕,也是最后一次被捕。 无人问津,无人审讯。周镐明白,自己再也不能走出囹圄。不久,蒋介石亲自下令处决周镐。周镐在南京慷慨就义,时年39岁。与周镐同时牺牲的,还有共产党员王清瀚、谢青云、祝云福等。 在隐蔽战线斗争的周镐,正如他在1949年1月4日,即临走前一天的最后一篇日记里写的那样,“以十二万分的革命高潮奔向革命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