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446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电商平台“杀熟”,互联网公司们的套路你踩过哪些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6 21:52: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正值双十一“买买买”之际,一条“电商大促警惕大数据杀熟”的话题受到热议。
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10月16日,北京的韩女士在使用电商平台购物时,结账的时候错用了一个不常用的账号,意外发现同一个商家的同一件商品,注册12年经常使用的总消费将近26万元的会员账号所显示的价格比注册5年的使用较少的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一般账号贵了25元。原因是这个使用较少的账户上显示有一个满69减25的优惠券。
虽然新闻没有指出,但从其页面来看疑似是京东的购物界面。韩女士在询问客服时,客服给到的回应是系统会跟进账号信息发送优惠券,不是每一个账号都有。
有关专家对此评论,本质就是涉嫌大数据“杀熟”,就是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很多用户都反映就算开通了电商平台会员,购物时也没什么优惠,不常使用的账号会有力度很大的优惠券,结算时会员的价格要贵上很多。搜索社交软件也会发现很多对会员的吐槽,甚至不少网友晒出自己被杀熟的图,表示下次不续会员了。那声称会有更多优惠的会员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给电商平台送更多的智商税吗?
电商“杀熟”已经成为消费者在网购时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各个平台为了拉新留住新用户会给新用户折扣、优惠券,给新用户非常大的优惠力度,很多人还可以表示理解。
但如果对于老用户,使用多的用户反而价格高,交了钱的会员比不花钱的普通用户购物要花更多的钱,这就是明目张胆地“杀熟”了,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但似乎京东这些平台对于消费者的这个权益不以为意。
不止是电商平台,从网约车出行、酒店旅游、外卖餐饮到看电影,据媒体报道淘宝、携程、美团、滴滴等平台都出现过“杀熟”现象,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全面“杀熟”,一个不留,互联网公司的大数据“杀熟”已经困扰消费者很久。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88.32%的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央视财经9月份点名在线旅游平台的大数据“杀熟”,提到平台针对不同消费特征的用户对同样的产品或服务设置差异化的价格。10月1日起,文化部和旅游部公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在线旅游行业的“杀熟”正在被规范,电商平台“杀熟”事件证明其行业的“杀熟”还是肆无忌惮。
这次的“杀熟”事件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消费者在这些公司面前能做的似乎不多,投诉,或者是平时多留意注意比价。
不少用户针对这些互联网公司的杀熟,总结出自己的经验。比如,点外卖的时候,不要只点一个平台的,你要在一个平台点餐的时候先去另外一个平台看一圈。比如购物,你看上一样东西,不要立马买,把它先放进购物车放一段时间,或者注册多个账号再去购买就发现不一样的价格。
除了杀熟,现在互联网公司的套路满满当当,用户们逃都逃不掉。越来越复杂的双十一规则和优惠算法,各种促销活动,不会算数能差到几百块。以及各大酒旅平台的退订规则,平台滥用用户的隐私和信息等问题也是频频被媒体所曝出。
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本该享受由此带来便利的。然而现如今消费者却要费尽心思与互联网平台“斗智斗勇”,本该提供更好服务的平台们却肆无忌惮地给用户设置障碍或悄悄地损害用户的权益。消费者该如何面对“杀熟平台”们满满的套路?消费者们还要再踩多少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