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8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此开国将军被称为天生高参:不是主席的就是老蒋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0 12:06: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他是一代红色儒将,一生博古通今,对古今战史了然于胸。在延安教学时,主席说他的水平赶得上我。他就是郭化若。

郭化若,原名郭可彬,1904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城市贫民家庭。为供他读书,贫寒的父母被迫把两个女儿先后卖给他人。郭化若9岁时便开始在一家报馆抄写通讯。

1920年春,郭化若读完了高小课程,报考福建省立第一中学,虽然成绩名列前茅,但因学费昂贵不得不放弃,进了福州农林学校预科班学习,一年后转入本科。不久,郭化若再度因贫辍学,挥泪开始了流浪生活。1923年春,郭化若辗转到达广州,寄住在一个福建会馆里,靠替人代写书信、抄稿、写碑文谋生。1924年1月,他加入了改组后的国民党。经介绍,1925年秋天,郭化若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那时,黄埔军校云集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党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郭化若开始大量地阅读进步书籍。“中山舰事件”后,郭化若毅然退出国民党。爱才的蒋介石曾两次下令调郭化若去当参谋秘书,均被他婉言谢绝了。

郭化若后来被委任为黄埔军校炮兵第二队代理队长,这是他军事生涯的第一个职务。1926年7月,郭化若参加了北伐战争,曾任北伐军某部炮兵连连长。战争中,他这个“小小的炮兵连长开始考虑战略问题”,对交战双方的兵力布置、用兵之道潜心钻研,为成为一代军事理论大家奠定根基。

1927年9月,在国共合作破裂、许多变节分子纷纷脱党的情况下,郭化若在广东省大埔县三河坝附近赶上了南下的南昌起义部队,转战粤闽赣边境。期间,他对朱德和国民党追剿军周旋的游击战术印象深刻,并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

1927年11月,郭化若赴苏联莫斯科炮兵学校留学,1928年冬回国。1929年8月,他抵达在闽西活动的红四军,历任第四军2纵队参谋长,红四军、红一军团和红一方面军参谋处处长等职,参加了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到红军大学任教员。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6年任红军教导师参谋长,庆阳步兵学校教育长。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军政大学第三分校校长,军事学院教育长,炮兵学校校长。在此期间,从事军事理论和军事教育法的研究,撰写了《军事辩证法》、《八路军军事理论》等论文。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在延安开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时,郭化若就主授“战略学”课程,当时共有学员130余人。主席对这个课程非常重视,曾说:“你们放心,郭化若授得不亚于我。所谓‘不亚’,就是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

1938年夏,陶汉章的《游击战术纲要》一书出版,书后附录了4篇短文,其中一篇就是郭化若的。这4篇文章分别是林老总的《抗战经验》、刘伯承的《我们在敌人后方的战术的应用》、萧克的《论平地游击战》和郭化若的《游击战争战术上的基本方针》。

从1937年底起,根据主席的指示,郭化若开始学习、宣传古兵法,主要目的是向国民党军官做宣传,帮助他们认识运动战与阵地战相结合的必要性。郭化若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赤壁之战及其对民族战争的启示》、《齐燕即墨之战的初步研究》等文章,以古鉴今地指出“团结存、分裂亡”的道理,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1939年八九月间,主席又专就研究、宣传《孙子兵法》对郭化若作了具体指示:“要为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去读《孙子》,要精虑《孙子》中优美卓越的战略思想,批判地接受其对战争指导的法则,以新的内容去充实。”同年底,郭化若写出了约4万多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得到主席的充分肯定,并让他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专门讲演,后又全文刊登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郭化若如此精通古今战争理论,难怪有人玩笑说:“你郭化若天生是高参的命,不是主席的高参,就可能是蒋介石的高参。”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南军区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副司令员、第4纵队政委,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政委,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参加了鲁南、豫东、济南、淮海、渡江、上海等战役。

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后来,郭化若主要从事军事理论研究,他老骥伏枥,领导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等著作。于1995年11月26日去世,享年91岁。,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