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超市,遇到一个老人在哄孩子: “不要哭了,你是男子汉。” 没想到小朋友说:“我不是,我什么都不是,我就要哭!” 没忍住,我一下笑了出来。 想到自己创业那阵,我也总是这样“放弃自己”。 虽然当时有令人羡慕的年轻和体力,有父亲和朋友一如既往的支持。 但一天24小时,磨人的高饱和工作强度, 还是会让我常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 比如睡前打打退堂鼓: “算了,还是找份工作,稳定一点吧。” “这事儿铁定谈不成啊,没戏。” 可等第二天睡醒,又继续被无形中的一只手,推背前进。 现在偶尔半夜醒来,刷朋友圈也会看到一些刚毕业的年轻人, 正处于我当时那个纠结时期。 一边在嘴上喊着等毕了业就回家种地,一边在手机上浏览北上广的房屋出租信息。 在凌晨的朋友圈里蔫儿了吧唧地泄气,又在太阳升起后,洗漱打扮,挤过人群到达公司。 把该完成的工作都做好,接着按部就班地生活。 他们确实丧,但从来不垮。 
- 很多人都把李雪琴,称为北大的“怪咖”。 之前有人问她,下班之后在家干嘛呢? “看那种一点都不用动脑子的电视剧。 我特别喜欢被剧透,这样我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不用想。” 她从名校毕业,身上却没有丝毫向上的朝气, 甚至还不自律——好看衣服和大肘子,她选择后者。 
- 一点都不正能量是不是? 看过她的脱口秀,你就不会这么说了。 犹然记得她讲了这么一个段子: 有一回打车,司机和她说:右边修路了,我们左拐吧。 然后十分钟的路程,绕出了80块的车费。 最后她学到一个道理:左拐,也是一种右拐。 不管你走哪条路,只要是朝着目的地的方向走,总会到的。 谁说不是呢? 我见过许多一路高歌“我要努力,我要奋进,我要向上冲”的人, 一旦受挫,整个人都会大崩溃。 反倒是那些平时看起来吊儿郎当的人, 能更淡定地应对挫折,更加靠谱。 
- 看《说唱新世代》之前,我就很欣赏夏之禹的才华。 看过节目之后,又被他的态度吸引。 每次定上场顺序,很多选手都怕等到最后,自己不在状态了。 他不一样:“我只是来冲KPI的,什么时候表演都一样。 我一如既往地,不努力也不放弃。” 可当他真正站上舞台那一刻,整个人都沉浸在其中。 下场后就再一次变为没睡醒的模样。 就像李雪琴说的:丧是给自己的缓冲。 并不耽误一个人会发光。 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已经很累了,不想笑就不笑,没什么的。 加载过后,生活将继续播放, 精彩都在后面,怕什么呢? 
- 朴树一直都是个只在自己专属轨道前行的人。 上节目被问到为什么来,很朴实地回答:“缺钱了。” 一旦赚得够用,就恨不得藏起来。 有次采访,主持人提到“厌世”,他毫不避讳地坦白自己也有过这样的阶段。 但这只是人生中的一个过程而已。 “颓到底,你会觉得还不错。 奄奄一息过后,才是真正的我。” - 就像坐过山车,从高点俯冲下去的时候, 失重感和迎面而来的阻力,甚至会让人感到窒息。 可到了最低点,却会有一种迟来的爽感。 然而这不是终点,会接着再冲上另一个高点。 和生活过招也是同一个道理: 要么还没到底,要么触底反弹。 消极应对也是应对; 顺着无底深渊走下去,也可能是另一种前程万里。 2020年还剩最后20天,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更无法预知你我的明年是否会更好,又或是更差。 能做的只有:把未来的一切,交给现在。 来源于:旺旺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