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柯锦雄 2月26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游钧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人社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延迟退休具体的改革方案。延迟退休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但正如游钧副部长在会上提到的,延迟退休年龄涉及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吸收各界建议,取得最大公约数,确保方案科学可行、平稳实施。” 针对延迟退休的话题,央视邀请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予以点评,鲁全教授的最终观点与人社部的态度相似,但是其中间的论证过程却引发了更大的热议。 因为80后、90后群体高等教育普及,开始工作的时间很晚,如果还是坚持60岁退休,意味着工作年限更短,而与此同时预期寿命增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变长,鲁教授认为这对20岁左右就开始工作的上一代人不公平。先不说这种观点直接否定了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单说80后、90后因为工作年限比上一辈短,对上一辈不公平的论证方式就是对代际公平的颠倒。 代际公平问题是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过程当中特有,由于此前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养老”体制,没有建立起市场化的养老保障体系,而随着1991年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代际公平问题才开始出现。1993年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代际公平最核心的还是“养老金空账”的问题,当时已经退休的职工和此前已经参加工作的职工,并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养老金依然需要支付。 没交钱就能够享受待遇的群体没被说不公平,交钱的反而因为读书时间长了,而被认为是不公平,鲁教授看待代际公平的方式恰恰是很不公平的。按照此前讨论的方案,延迟退休大概率会选择渐进式方案,也就是每年延迟几个月的方式,所以延迟退休对于已经退休的人来说,没有任何影响,对于快要退休的人来说,也只是每年几个月的增加,而受延迟退休影响最大的群体恰恰是80后、90后,同时他们也是目前缴纳养老保险的主力。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养老”或许还有福利成分,但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化养老”则更多是自己养自己。养老保险采取的是现收现付制,现在工作的人交钱,已经退休的人养老,说白了是一个“年轻人养老年人”的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老老实实缴纳养老保险的80后、90后根本没有占上一代人的便宜,他们退休后能拿到养老金完全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交过钱。 代际公平不能简单地用工作年限来换算,如果要这么简单地看待代际公平,那直接规定一个恒定的工作年限就行了,只要人人工作到这个年限都可以退休。高等教育普及也不是导致不公平的缘由,用这个来论证延迟退休的合理性也是驴唇不对马嘴。 作为目前养老保险缴纳的主力,如何让80后、90后这一群体支持延迟退休政策,实际也关乎整个养老保障体系的稳定。养老保险是典型的“延迟满足”,大家恰是对于未来养老的保障有所期待,才会在年轻时候积极缴纳。如果认为80后、90后群体因为工作年限少,从而认为不公平,那从本质上讲是忽视了这一群体的利益,会让这一群体担心自身的未来,那他们还会如此积极缴纳养老保险并相信养老保障体系吗?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退休年龄增长是不可逆的趋势,这个无可讳言。延迟退休恰是80后、90后这一群体让渡出自己在未来的一部分利益,这一让渡并不是80后、90后占了上一代便宜。延迟退休政策如何体现80后、90后的利益,恰是这一政策如何回应代际公平的根本问题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