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求职季。知名数据机构麦可思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聚焦中国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会计是中国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此外,女大学生从事电商等行业收入“钱景”较好,从事教师等行业幸福感较高。
这样的调查每年都有,或局部、或整体,或男生、或女性,尽管群体不尽相同,然而结果大同小异。如果说,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推进,未就业人数的不断叠加,大学生就业情况本就不乐观,那么女大学生就业更无以摆脱弱势之状。一份聚焦女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可以全景性的呈现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既有量的表达,又有质的细分。简单的数据之后,却是一个个冷暖自知的个体生存状况。
女性就业难,最大的问题是遭受性别歧视。从调查的职业结构看,会计、小学教师、文员、行政秘书、初中教师、客服专员、电子商务专员等排名靠前,很明显的是,女性以创业为驱动的就业状况不乐观,就业的职业结构单一,范围较窄,不利于女性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的改善。之前,麦可思根据对全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以及2011届毕业生三年后的数据采集和研究,进行了女大学生实际就业状况的分析,结果显示,毕业半年后选择自主创业的2014届本科女生比例为1.6%,低于本科男生(2.4%)0.8个百分点;2014届高职高专女生的这一比例为2.8%,比高职高专男生(4.8%)低2个百分点。
就业难,女生就业更难。一方面,大学生求职是一个过程艰难而成本昂贵的过程。有的要花数月时间奔波,求职成本高至万元,少至千元,才能找到人生中第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女大学生求职又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在专业要求上,女大学生面临的条件要比男生苛刻得多,职业要求上男生与女生基本一致,不过录用比例却相对较低,在就业岗位的层次上,女大学生的岗位更低。再加上各种显性或者隐性的就业歧视,让女大学生求职和就业更为弱势,结果也不甚理想。
大学生就业尚且如此,其他一些群体的就业与生存状况可想而知。以刚刚看到的一则报道为例:最近陕西周至县菠菜售价下跌,批发价最低到每公斤0.4元,因为雇不起工人收菜,周至县终南镇68岁的菜农张建文和老伴天刚亮就到地里收菜,一直忙到中午,忍着腰酸背痛挖了100公斤菜,没想到只卖了26元。当张建文说起菜价时,老伴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典型的“菜贱伤农”,跟环卫工等弱势群体在城市劳作之时,还要遭受一些人的歧视何其相似。
不同的身份,共同的状况,每个群体都有着难以言状的悲情。女大学生就业调查,是一份冷暖共知的生存样本,你可以从中窥视一个群体的生存之状,更应看到所有人都并不容易。政策层面当然需要“弱势救助”,个体也需要摆脱“弱者心态”,但重要的是,还需要推人及己作换位思考,彼此之间多一点理解而少一点歧视,多一点宽容而少一点刻薄,才会在给予别人机会之时,为自己争得更好的环境。否则,即便是底层与弱者之间,也无法跳出“弱者相欺”的困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好就业问题,需要从宏观入眼,也要从微观入手,感知人间冷暖与生存之艰。形成“他人即自己”的平等视角,努力构建人人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这就是女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带来我们的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