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35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位老蒋“八大金刚”从未立大功 坑死张灵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8-28 17:47: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顾祝同是国民党诸老将中比较特殊的一位,此人一生没有立过大的战功,而且又不愿意在蒋介石面前争宠,一贯谦和退让。但令人惊奇的是,此人并没有退居二流,反而一直青云直上、极得蒋介石的欢心。尤其是败退宝岛后,八大金刚除了陈诚,其余都被剥夺实权,顾祝同却仍官居极品,不得不令人咋咋称奇。

一、无能的总司令

顾祝同,字墨三,江苏涟水人。在坊间传言中,顾祝同是位列蒋介石八大金刚、五虎上将的双料元勋大将。

顾祝同生于1893年1月9日,是清末最早开始接受现代军事教育的一批人,1917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与蒋介石、白崇禧、傅作义等人成为校友、同学。

顾祝同后来受学长蒋介石之聘请(蒋介石1906年入保定军校),到黄埔军校担任中校战术教官,由于他为人谦和、恭顺,正好与个性倔强、霸道蛮横的蒋介石互补,得到后者赏识。1924年在蒋介石亲任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中,担任少将副师长,从此一路成为蒋介石的铁杆部将,一直到死。

国民党军北伐、与冯阎桂大战、第五次“围剿”江西苏区等历次战争,顾祝同均有参与,勉强保持胜多败少的战绩。但令人奇怪的是,从全面抗战开始,直到1949年4月败退大陆,顾祝同突然变得庸碌无能,再也没有指挥过像样的战役,可以说一胜难求。

尤其是三年解放战争,这是一个充分考验双方高级将帅战略水平的战场,顾祝同身为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主管国军总体战略设计,却从未有什么高明的见识,面对各个战场的连续失败一筹莫展。个中原由,令人深思。

对比抗战前后两个大的阶段,或可发现其中的规律。

顾祝同带兵打旧军阀部队,可以说无往而不利。但我们扩大眼界看一看,很快就能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国民党军无论打旧军阀,还是打冯阎桂等新军阀,不仅顾祝同胜多败少,其他国军大将也是如此,陈诚、胡宗南、蒋鼎文、卫立煌等莫不如此,就连后来被讥笑为“猪将”的刘峙,也能经常把军阀部队打得落花流水。

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顾祝同式的胜利,其实是国民党军当时的体制优势带来的。新旧军阀本质上是都是近代型军队,其组织架构、战争思想、政权支撑、政治信念,在国民党面前都完全落了下风,所以大小战争都无法打赢国民党军。当然桂军是个另类,其深刻原因与本文主题无关,不再详叙。(若读者朋友们有兴趣,可以留言或者私信,鄙人将专开一文论述)

一句话概括,就是体制的碾压。

第五次围剿红军不能以此概括,那次战争,国民党军集结了100万大军,采取的堡垒战术又颇为贴合国民党军腹地作战的国力优势,所以红军是打不赢的。而且红军内部当时有王明、博古等人干扰,正反因素叠加,顾祝同才得以靠绝对实力取胜。

全面抗战,中国相较日本,无论国力、军力都处于劣势,资质平平的顾祝同没有取得胜绩就是应有之义,其表现远远不如薛岳、杜聿明等一班后起之秀。从这个时期的战争,其实就能看出国军诸将,谁是高手、谁是庸才了。

尤其到了内战战场,国共双方比拼的不仅是政治信念,更是战略观、大局观。

中共相继祭出十万干部入东北、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两大野战军联合等战略奇谋,战役层面屡屡打出苏中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以上皆粟大将指挥)、锦州战役(101指挥)、临汾战役(徐帅指挥)、新保安战役(伟人直接操刀)等构思精巧的封神之战。不仅宏观层面气吞山河、控局稳定,微观层面同样是奇谋迭出、巧思绝伦。

顾祝同呢?在国军掌握优势时无法取胜,如指挥围攻中原解放区,五比一的兵力优势,居然没有抓住李先念哪怕一个团的成建制部队,眼睁睁看着中原共军全部逃脱。

在战略相持时,更是智穷力竭,尤其是在变化最剧烈、战斗最凶险的华东战场,顾祝同暗于大局、不善应变的缺点暴露得淋漓尽致,孟良崮战役张灵甫惨败阵亡,与顾祝同就有一定关系。

二、坑死张灵甫始末

1947年3月4日,蒋介石惩于全面进攻不利之教训,决定对陕甘宁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实施重点进攻。为集中华东方向的指挥,蒋介石撤销徐州绥靖公署和郑州绥靖公署,新成立了陆军总司令部徐州前进指挥所,统一指挥河南和华东的国民党军。而这个指挥所的长官,就由时任陆军总司令的顾祝同亲自出任。

当时顾祝同旗下之兵力多达24个整编师、45万余人,比西北胡宗南集团、东北杜聿明集团、华北傅作义集团都要多。一时间,顾祝同似乎又看到当年率数十万大军进攻江西苏区的影子,有如此雄兵,定能重现剿灭共军的重大胜利。

人贵有自知之明,顾祝同虽然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成年后又接受过系统军事教育,但眼界格局并没有什么高明之处。顾祝同这种心理,是国军在山东战场连续失败的着急因素之一。

在顾祝同主持之下,国军制定了进攻山东的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打通济南至徐州的铁路线(津浦路),以交通干线为经纬,重兵驱赶共军,从而占领鲁南。

第二步,重兵集团倾巢出动,一线平推,进攻泰安、莱芜、蒙阴、沂水一线,迫使共军在鲁中决战。如果战,则共军兵力力弱,必败;如果不战,共军弃城北逃过黄河,则山东必为国军收复。

看起来是不是四平八稳、无懈可击?

其实全是顾祝同的想当然,其战略设计与华东共军特点完全对不上。顾祝同的方案,重点仍在于攻城夺地,而不以打击共军有生力量为主。山东地域广大,解放区东起胶东、西至鲁中,陈粟部队25万人左出右入,有的是地方藏身。别说你顾祝同只有45万人,就算是450万人,也绝不能把整个山东扫荡干净。

这个宏大有余、操作性不足的方案,发给一线将领们,诸将完全不知道如何执行,也完全找不到重点。没奈何,只好按顾氏方案执行下去。

蒋介石本来还怕顾祝同的方案不够完美,专门请教侵华日军、大战犯冈村宁次,孰料冈村宁次没有指出战略上的优劣,只从战役战术上提醒,要防备共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法,给蒋介石提出了重兵集结、密集靠拢、一线平推的建议。

蒋介石大为高兴,认为顾祝同的部署确实很合理,于是严令各部进兵。

如果事情这样进行下去,国民党军靠着堂堂之阵,倒也不见得会吃多大的亏,起码短时间内不会出现重大损失。大局上的不足,体现到具体战役层面,需要一个过程。

然而随着张灵甫率整编74师进入孟良崮地域后,局面突然发生剧烈变化,顾祝同的战略指挥能力骤然受到严峻考验。

张灵甫被粟裕包围之初,便越过顾祝同,急切地向蒋介石直接发电,要求实施中心开花之战法,以74师为诱饵吸引共军主力,其余各部友军迅速向孟良崮靠拢,力争聚歼陈粟于此地。

这就违背了顾祝同的初衷,不打堂堂之战了,改为短促、激烈、变化极其复杂的主力对搏。其中变数之多、后果之难预测,远远超出顾祝同的认知水平。

当然,这样也不算错,张灵甫的设想,从双方力量对比上看,具备实现的条件。

顾祝同一番深思熟虑,发现了一个致命的漏洞:友军救援。

中心开花的核心就在于友军救援,而且要及时救援,否则张灵甫可能会先被共军吃掉。可是从经验来看,国军内部派系复杂,一贯喜欢搞宁死道友、不死贫道那一套。

就以山东国军各个整编师长来说,各大主力军之中,只有整编11师胡琏和张灵甫私交甚好,可能会积极赴援,其他诸将李天霞、黄百韬、李弥、邱清泉等人,要么与张灵甫有矛盾,要么互相不服,要这帮骄兵悍将出死力去救张灵甫,简直难如登天。

李天霞

就算他们慑于自己陆军总司令的官威前去救援,这帮狡猾的师长们随便想个什么借口,耽误几天功夫,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客观地讲,看出这个漏洞,倒不是说顾祝同人品爆发神光一现,而是多年军旅生涯积累出来的战争经验。

顾祝同顾不上追究张灵甫越级请示的责任,准备给蒋介石提出建议,中止这一计划,令张灵甫迅速退出孟良崮险地。当时垛庄尚未被华野王必成六纵切断,张灵甫如果迅速后退,还能有一线生机。

然而转念一想,顾祝同又决定,不再给蒋介石提建议。

为何?此前蒋介石收到张灵甫的电报,感到此方案非常好,当即拍板就这么打。不光同意了,蒋介石还有点热血上头,亲自带着陈诚飞到徐州,现场部署诸军围攻孟良崮,要亲眼见证消灭华东共军主力的重大胜利。

顾祝同眼见蒋介石兴致很高,决心很大,万万没有胆子在这个当口给蒋介石照头泼一盆冷水。

一来,拂蒋介石面子的事情他顾祝同不敢干。二来,政敌陈诚随蒋介石行动,插手指挥山东战事,他不愿和陈诚争斗。三来,如果蒋介石同意让张灵甫撤回来,反问顾祝同怎么打才好,顾祝同自己并没有更合适的腹案,到时难免尴尬。

言念及此,顾祝同决定就此退缩,把指挥权全扔出去,随便蒋介石和陈诚指挥去吧。最终结果,人所共知,张灵甫中心开花没开成,自己这个诱饵被粟裕笑纳。

张灵甫之死原因很多,但处于主要指挥位置的顾祝同难辞其咎。而究其根本原因,竟是怕惹蒋介石不高兴,这真令人难以索解。难道蒋介石个人的喜怒哀乐,竟然比军国大事还要重要吗?

还真别说,多年以来,顾祝同就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做的。

二、三大拍马要诀

顾祝同一生唯蒋介石马首是瞻,极爱迎和、奉承甚至拍蒋介石的马屁,连性格柔和的何应钦都有点看不过去,说顾祝同的“服从心过强”。

总结顾祝同奉承蒋介石的特点,有这么三条:

1.蒋介石说啥就是啥,让干啥就干啥;

2.蒋介石不喜欢的,自己绝对不干;

3.绝不提出异议,尤其是军国大事。

顾祝同早年在黄埔军校时,就曾闹过一个下跪升三级的笑话。

据说某天早操,蒋介石看见操场上顾祝同衣冠不整,精神萎靡。蒋介石向来注重军人仪表,顾祝同是区队长兼教官,怎能如此不堪,气得叫顾祝同当场下跪。当着众多学生的面,这可太叫人下不来台,大家都替顾祝同感到难堪。顾祝同却不假思索地跪下,一直跪到第二早上,蒋介石出操时又看见他,仍然跪在地上,直挺挺地如同桩子。蒋介石心生好感,连忙叫他起来,到自己办公室,亲自用手巾给他揉红肿的膝盖。后来蒋介石嘉奖顾祝同的忠直老实,宣布把他从中尉提拔为中校,军衔连升三级。

这个故事真实性不知几何,但必定不是空穴来风。

顾祝同喜欢揣摩蒋介石的心思,知道他不喜欢大将擅权,他在军中便作出一副不揽权、不抓部队的样子。虽然他身边围拢了一些江苏涟水籍的将领,但没有形成派系,顾祝同也不怎么干预国民政府对他们的任用,只不过靠义气、靠地域关系保持了若即若离的关系。

这与陈诚大搞土木系拉帮结派形成鲜明对比,蒋介石对其颇为嘉许。有人承风望旨,也对顾祝同十分推崇,称其为大仁大义的军中圣人。

如果国民党大员都像这样做,多逢迎一下蒋介石,或许还能加强国民党的生命力。奈何好的不多,坏毛病却一连串。在军国大事上,一味迎合老蒋的意图,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以东北战事为例。1948年9月,国军锦州被围、长春被围,只有沈阳还保持着一定自由,蒋介石命令东北剿总司令卫立煌率沈阳大军西进锦州,解锦州之围,之后一道撤往关内。

卫立煌反对西进,怕在行军过程中被东野歼灭,各种软磨硬泡不想执行命令。蒋介石派顾祝同前往沈阳劝说卫立煌,双方几经讨价还价,最终卫立煌抛出一个折中方案,即沈阳国军从营口南撤,从海路撤出东北。而锦州则置之不理。

当时西进之路确实已经堵死,东野的阻击部队虎视眈眈只待卫立煌自投罗网。蒋介石的援锦、入关计划固然在战略上是对的,但在战役层面已经没有实现的条件。卫立煌提出的海路撤退计划,不失为相对可接受的退路。

如果顾祝同能以大局为重,接受卫立煌的建议,一道劝说蒋介石收回成命,不救锦州,改投营口,起码沈阳的十几万人马还有一线生机。

但蒋介石决心很大,顾祝同首先想的不是沈阳国军的命运,而是蒋介石的心情。顾祝同只能顺着蒋的意图,不断劝说卫立煌还照前令执行,说来说去,终于说崩,顾祝同气得回到南京,向蒋介石告了一状,说卫立煌置总统命令于不顾,一意孤行。

蒋介石大怒,嘉许顾祝同维护自己威严的同时,对卫立煌更增嫌恶。最终,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战场的实际总指挥,又亲赴沈阳督促军队向西进发。

国民党在东北的崩溃,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不是一个卫立煌造成的,也不是一个顾祝同造成的,也不能全怪到蒋介石头上。但在这段复杂的历史湍流中,有的人起的是正作用,有的人却在制造阻力,顾祝同就是这些阻力中最大的一个。

四、陈诚对其无可奈何

顾祝同在军事上平庸无能,在玩弄权术上却颇有一套。国民党败退大陆前夕,内部派系倾轧也到了白热化时刻。

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利用蒋介石嫡系人马大崩溃的机会,进行了最后一次逼宫,并在1949年初成功逼蒋下野。

蒋系内部各种势力仍在争权夺利,何应钦得意洋洋地坐稳了国防部长宝位,报了当年被陈诚抢走位置的一箭之仇。

军统和中统依然在互相算计,CC系仍然掌握着国民党各级组织……

逃到台湾后,陈诚为保持独大地位,向蒋介石献了一条毒计:派顾祝同潜回大陆,指挥残留国军和特工人员和共产党打游击。

蒋介石问为何派顾祝同,陈诚说,当此风雨飘摇之际,不派位尊望重的高官,恐怕难以拢得住人心。

蒋介石当时朝不保夕,也没多加考虑,同意派顾祝同前去。

顾祝同得知这一消息后,恨得咬牙切齿,急思脱身之计。他先让老婆找蒋介石身边最亲信的人哭诉说:“顾总长年近花甲,多年征战操劳,已日感体力难支,大陆已是共产党的天下,残存国军已无立锥之地,若再受颠沛流离之苦,此命休矣。”

蒋介石也知道这个时候派顾祝同回大陆,无疑是送他当共产党的俘虏。于是发下话来,叫顾祝同想法寻找一个忠勇之士,代替他到大陆指挥残存在滇缅边境的国民党军队。正在这时,陆军副总司令汤尧从大陆逃回了台湾。顾祝同觉得此人倒是一个合适人选,便派国防部第三厅厅长许朗轩去做汤尧的工作。

汤尧见顾祝同如此器重自己,当即满口答应下来,就这样,顾祝同终于找到了一个替身,逃脱了老对手陈诚对他的暗算。而汤尧飞回大陆没多久,就被解放军生擒于云南红河东岸的深山密林之中。

逃到台湾的国军大佬,除了陈诚依然位高权重,其余如何应钦、阎锡山、白崇禧、顾祝同等都被剥夺原有职务,放在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当成政治花瓶供了起来。

台湾时期的顾祝同(左)、何应钦(中)、白崇禧(右)

但蒋介石一味打压元老,不良影响很快也浮现出来。蒋经国资历还轻,不能够一下子继承蒋介石的大位。且诸元老中陈诚一家独大,没有人能够制衡,陈氏独大,久后势必威胁蒋经国。蒋介石回过味来,又把最忠心的顾祝同请出山,让他担任国防会议秘书长。

国防会议是蒋介石败逃到台湾后设立的最高决策机构,由蒋介石本人亲自担任主席,主要党政军首脑参加,实际工作由秘书长负责。顾祝同连任国防会议秘书长8年,红极一时,成为国民党军和政坛上的常青树。

陈诚虽说在政坛仍能呼风唤雨,但目睹顾祝同起起落落,明白这员老将在蒋介石心目中地位极为重要,便不再和他争权夺利。陈诚一生搞政斗从未服过谁,连何应钦都不放在眼里,能对顾祝同如此,足见顾的本事。

顾祝同心里始终窝着一股火,但陈诚势力已成,不可动摇,想斗也斗不过。好在顾祝同天性看得开,你不来撩拨我,我也不去招惹你。

这副好心态,在政治上看未免窝囊了点,但在生活中却是上好的长寿良药。顾祝同与人无争地度过了人生的后半段,不生气,不郁闷,有啥吃啥,有啥日子过啥日子,倒也逍遥自在,得享天伦。

他目睹了蒋介石、阎锡山、白崇禧、陈诚、胡宗南、周至柔、毛人凤等一大批民国大佬相继离世,一直活到1987年,才以94岁高寿辞世。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