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4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能说的秘密?美核潜艇“致命撞击”背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6-12 11:22:5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年5月27日,距离码头碰撞事故不到一个月后,“康涅狄格”号再次被部署参与行动。就这样,匆匆带病上阵的“康涅狄格”号在西太平洋再次发生“翻车”。(视觉中国/图)

时隔7个多月,美海军核潜艇搁浅的调查报告于近日公布。

据美国太平洋舰队此前声明,2021年10月2日,美海军“海狼”级攻击核潜艇“康涅狄格”号在印太海域与“一个未知的海山”相撞,造成潜艇受损、11名船员受伤。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上述报告发现,在搁浅之前,“康涅狄格”号出现了诸多问题,包括“航线偏移”“错误调整航速和潜水深度”以及“多次忽视航行危险信号”等,似乎早已为结局埋下伏笔。“如果任何一个环节在决策时更加谨慎并遵守标准流程,这次事故本可避免。”美海军在报告中称。

“康涅狄格”号诞生于美苏冷战后期,价值约30亿美元,原本用于“猎杀”苏联潜艇。报告显示,过去两年多来,它任务繁多,784日的任务期内,离开母港的时间超过67%。这次任务部署前,它刚从2021年4月的“码头碰撞事故”中恢复,可谓“带病执勤”。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76页的调查报告里,近乎一半的内容被打上了“黑码”,备受关注的诸多细节也语焉不详。关于核潜艇具体在何处海域搁浅,在此执行何种任务,是否造成核泄漏等问题,依然不得而知。

受访专家向南方周末记者提出,调查报告涂黑背后,除了军事技术保密考虑外,可能另有隐情。美国印太战略实施以来,美海军在印太海域活动频繁。频发的撞船“意外”,也侧面反映出美海军军事行动频繁,“过劳”作业下危险率不断上升。

“水下致命撞击”

2021年10月2日“康涅狄格”号撞击事故发生后,美海军抽调了14人组成的调查团,对事故经过及原因展开调查。

调查团在近日公布的调查报告摘要中写道,此次事故是由“航行计划、监视小组执行和风险管理”中的一系列错误和疏忽不断累积造成的,执行标准远远低于美海军规范。

调查报告中,“搁浅”一节还原了事发前两日核潜艇的航行决策。

报告显示,2021年10月1日,由潜艇指挥官、副指挥官、导航员、工程师、声学情报专家等人员召开会议,讨论航行计划。随后,在助理导航员(ANAV)的命令下,潜艇观察组(Watch team)制定了一条辅助线路作为临时航行路线。

报告称,潜艇指挥层有权采用临时路线,但必须得到“评估和批准”。然而,“康涅狄格”号没有遵守这一规定。经指挥官口头批准后,观察组将临时路线输入航行管理系统(VMS)。而且,从航海图的扫描区可以看到,这条临时线路经过“未勘测区”,而指挥官却没有进行详细审查。

报告披露的多个细节显示,临时航线指向的未知海域充满危险,潜艇指挥层非但没有察觉,反而作出了错误的预判。

比如,未能正确识别搁浅地点附近至少有10个航海图上显示的“航行危险”标记,仰角上浮后“实际水深比预测浅”,错误判断潜艇“在一个开放的海域环境中航行”等。就这样,“康涅狄格”号在一个“限制性水域”中全速前进,横穿“多个航行危险区”。

《现代舰船》杂志主编崔轶亮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水下环境复杂,潜艇主要靠声呐听声辨位。美海军常年进行海底地形测绘,为核潜艇设计航行线路。然而,此次事故中,在指挥失误、监测人员疏忽等诸多不利因素叠加下,航行危险性增加。

依据报告列出的时间线,事故发生前,声呐操作员在艇艏方向发现一个“海洋生物造成”的声信号痕迹,但没有向指挥官报告。与此同时,潜艇舵手将升降舵完全抬起,甲板管理员命令在160英尺的水深以标准速度全速前进,潜水值班员“并未听见”调整水深的指令。

在数段涂黑隐藏的信息之后,报告显示事故已经发生。“数字电磁测深仪(EDML)失去指示,水声部门报告球形声呐阵列严重受损。潜艇31度角上倾,潜水值班员宣布潜艇即将浮出水面。”报告称。

无论是美海军此前声明,还是这份公开报告,都没能揭开这一“障碍物”的神秘面纱。

上海政法学院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军事专家杨震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潜艇在航行时遇到的障碍物多种多样。比如像海山、海洋生物这样的自然障碍物,也包括他国专门布置的障碍物、潜艇等。作业深度过浅时,可能遇到渔民养殖用的箱笼、渔网等。

“国家军火库”成“残躯”

拖着“残躯”行驶数日后,2021年10月8日“康涅狄格”号在关岛停靠。南方周末记者从视频中看到,彼时“康涅狄格”号艇艏外壳已经完全脱落。

“由于搁浅过程中造成的持续损坏,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运行。”调查报告中写道。

然而,对“康涅狄格”号的具体损坏(Damage)情况,调查报告却讳莫如深。

调查报告的“损坏”一节共有15条讯息,其中14条都被涂上漆黑色块,仅存可视的一句话是,“在编写本报告时,还没有得到康涅狄格号的详细维修费用和进度估计。”

涂黑背后,遮盖了美国海军哪些不可言说的秘密,公众无从得知。

但此次撞击事故的严重性,可从调查报告的一句评价中窥见一斑——“在这种速度和深度下搁浅,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伤亡,甚至是潜艇的损失。”

“核潜艇头部声呐受损后,潜艇无法执行水下探测目标的任务。同时,艇身不能下潜,失去海水隐蔽,只能航渡回美国维修。”杨震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称,“这一撞直接影响了康涅狄格号的战斗力。”

如果将“康涅狄格”号看作一名入伍服役的士兵,那么自1997年下水、1998年服役以来,它的现役军龄已二十年有余。

这艘以“国家军火库”(“Arsenal of the Nation”)为座右铭的战舰,曾是美国海军最引以为傲的一项重要潜艇资产。“近年来,这艘潜艇不断升级改装。这也让它功能更全、身价更昂贵。”杨震说。

综合美国多家媒体近期披露,如今“康涅狄格”号价值约“30亿美元”,不仅速度快、潜水深,而且配备了“最新、最严密的装备”。其中包括一个可以容纳数十枚鱼雷的武器室,一些潜艇水手称其为潜艇中的“豪华跑车”。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美国海军海洋体系司令部(Naval Sea Systems Command)官网发现,2019年“康涅狄格”号曾送至普吉湾海军造船厂(PSNS)进行维护和现代化改造,造船厂的工作人员耗时五个半月、投入超过30200个工时,“使其重返现役”。

如今,造成持续损害的“海山触礁”事故后,“康涅狄格”号是否又要被送往造船厂“回炉重造”?维修费用、修缮时长与“康涅狄格”号的未来一样,充满未知数。

“频繁出港,带病执勤”

“康涅狄格”号母港位于美国华盛顿州布雷默顿,事故前归于美海军第五潜艇发展中队(CSDS-5)行政管理。报告显示,在此前784天的任务期里,“康涅狄格”号有527天离开母港,出港率达67%。

“即使有部分时间是在圣地亚哥进行训练,但是这个频率比普通攻击性潜艇的在役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美国哈德逊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前潜艇艇员布莱恩·克拉克(Bryan Clark)形容道。

频发的“出勤”给潜艇带来了“伤病”。就在“致命撞击”前不久,“康涅狄格”号尚未从另一起事故中恢复。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4月14日,“康涅狄格”号在加州圣地亚哥“洛马角”海军基地停泊时,与码头发生碰撞。为此潜艇停航整改,全艇人员接受安全教育培训。

2021年5月27日,距离码头碰撞事故不到一个月后,“康涅狄格”号再次被部署参与行动。而且,这一日期比计划提前。就这样,匆匆带病上阵的“康涅狄格”号在西太平洋再次发生“翻车”。

除了舰艇自身“疲惫作战”的因素以外,越来越多的矛头指向运作舰艇的领导层,尤其是任期长达26个月的核潜艇指挥官卡梅隆·阿尔吉拉尼(Cameron Aljilani)。

南方周末记者梳理报告发现,自2019年8月就任以来,阿尔吉拉尼曾三次因“领导力问题”接受监督建议,其中包括“监管不力、问责做法不力和浮于表面的自我评估”,以及“指示他解决该司令部的整体表现、缺乏改进以及不愿接受反馈等问题”。

在码头碰撞事故发生之后,阿尔吉拉尼在“康涅狄格”号的指挥官职位并未受到影响,这在一些人看来有违常理。“我很惊讶,在这些明显的问题下,他还能继续担任指挥官。”克拉克在接受美国海军研究所采访时说。

随着“康涅狄格”号的“致命撞击”,阿尔吉拉尼的职业生涯也就此“搁浅”。此外,副指挥官帕特里克·卡欣(Patrick Cashin)和水手长科里·罗杰斯(Cory Rodgers)等也受到相应处罚。

美海军公布的调查报告“问责”一节中,调查官对阿尔吉拉尼的责罚如是写道:“舰长对舰船与船员的人身安全,以及舰长的安全航行负有绝对责任。‘康涅狄格’号搁浅时,担任舰长的阿尔吉拉尼未能履行这些职责。”

“反恐战争以来,美海军军事行动频繁,人员、舰艇‘过劳’已成常态。”崔轶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有限的军费让装备更新、病员补充受到限制。在长久的备战、作战状态下,人员和装备都无法得到及时休整、维护、培训,无形中提升了事故概率。

“就像2017年美海军舰艇频频出现‘撞船’事故一样,这些问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崔轶亮说。

“涂黑的秘密”

2017年6月,美海军的“菲茨杰拉德”号驱逐舰与一艘菲律宾籍货船相撞,造成7人死亡3人受伤。同年10月,美海军发布事故调查报告。南方周末记者梳理发现,这份报告明确交代了事发舰艇的服役背景、事故发生水域、舰艇的损坏部位及功能等信息。此外,报告还配有大量示意图和实拍图辅佐说明。

而类似关键细节,并未在“康涅狄格”号撞击事故的调查报告中公布。

“这几年,美海军发布的事故调查报告中,涂黑最多、最常见的就数核潜艇了。”崔轶亮称。核潜艇作为军事武器,其最大的特性之一就是隐蔽性好,就像空战装备中的“隐身飞机”一样,在作战时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其作业地点、作战计划都比较隐秘。

杨震向南方周末记者介绍,和平时期,核潜艇可以对他国抵近侦察,甚至在商业航道“埋雷”,威胁过往商船及所在国经济动脉。战争时期,核潜艇可以攻击敌方航母和水面作战舰艇,达到毁伤乃至击沉效果。此外,核潜艇也可以守在敌方军港外,监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动向并伺机发动攻击。

“可以说,无论和平还是战时,核潜艇都是一国对他国实施军事威胁的重要武器。”杨震补充说,“隐蔽性是潜艇的首要战术要素,上浮的潜艇失去了这一战术要素,战场生存能力几乎为零。”

南方周末记者注意到,这起事故的14人调查团中,有多人对“美国印太责任区”“海事法”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除了调查官外,13名助理人员中至少有4人的专业领域显示与“法律”相关。

此外,关于事发地点的具体方位以及此次潜航行动的意图,美海军尚未公开回应。大片大片的涂黑段落缝隙,仅留下一行寥寥而模糊的讯息:“康涅狄格号搁浅时在国际水域作业”。

众所周知,美海军常常打着“自由航行”的旗号,公然穿越他国领海。这一所谓“国际水域”的描述颇为可疑。

近年来,美国高度强调对华军事威慑,在南海频繁动作。据“南海战略态势感知计划”发布的《2021年美军南海军事活动不完全报告》统计,“2021年,美军先后向南海地区部署4个航母打击群、2个两栖戒备群、11艘攻击型核潜艇、22架次轰炸机,战略平台频繁进出南海,对华威慑意图明显。”

该报告提出:“这(康涅狄格号撞山事故)实际上也是美军过度部署导致‘疲劳驾驶’引发事故的一个缩影。”

“康涅狄格”号水下碰撞事故中,美方潜艇的航行意图究竟是什么,事发具体地点究竟在哪里,究竟有没有造成核泄漏和海洋环境污染,截至目前,美方发布的调查报告还是没有给出答案。

正如中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表示,“事件发生以来,美方欲言又止、遮遮掩掩的态度不能不让国际社会心生疑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