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34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中山临终前想睡在地上,还要求有冰,侧室听后哭道:他还记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7-28 16:05:1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59岁。
临终之际,病榻上的孙中山在交代完所有的国事家事后,一直反复念叨着一句话:“我要睡在地下。”
宋庆龄和身边的亲友以为他是病糊涂了,都对他说:“地下冷,不能睡。”而孙中山却又自言自语般说道:“有冰更好。”
众人闻言不解其意,只道是孙中山已经意识模糊,开始胡言乱语,宋庆龄更是伤心地落下泪来。
然而,若干年后,当孙中山之子孙科去南洋拜访一位名叫做陈粹芬的女性,无意间说起这段往事时,陈粹芬竟激动得泪如雨下,嘴里不住喃喃道:“他还记得……”至此,她与孙中山在香港屯门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才浮出历史的水面。
提起孙中山的妻子,世人公认的孙夫人有两位,一位是孙中山发妻卢慕贞,另一个就是宋庆龄。而唯独早年伴随他整个革命生涯的传奇女性陈粹芬,一直隐没于历史的隐蔽角落,不为人知。



陈粹芬,祖籍厦门,1873年出生于香港新界屯门,因为在家排行老四,人称四姑娘。
年轻时的陈粹芬身材适中,容貌秀丽,虽因家境贫寒未曾入学读书,却温良敦厚,识大体而明大义。
1892年,孙中山还在香港西医书院学医期间,他在香港屯门基督教做礼拜,经人介绍偶然结识了19岁的陈粹芬。
彼时孙中山26岁,她的夫人卢慕贞25岁。由于当时卢夫人要照顾儿子孙科,无法追随孙中山一起颠沛流离,而陈粹芬又对孙中山十分崇拜,同样立志革命,志同道合的两人就这样走到了一起。此后陈粹芬追随孙中山奔走革命,足迹遍留海内外。
1894年冬,孙中山前往檀香山创立兴中会,翌年回香港策动起义。机敏勇敢的陈粹芬也积极参与进入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做了许多联络接洽和情报传递的工作。
不幸的是,由于军火筹购转运关节被清政府发现,这场起义提前事泄,导致孙中山遭到清廷的通缉,从此被迫流亡海外。陈粹芬也形影不离。
她是女中豪杰式的人物,上能骑马开枪,随军征战,下能烹煮羹汤,侍奉孙中山的衣食住行。在孙中山的生活中,陈粹芬既充当他的卫士,也充当他的护士,协助他的日常工作。



1900年前后,孙中山蛰居日本。清政府明面上派来说客诱降,实际上暗中派出密探企图迫害。期间,陈粹芬则以妻子的名分掩护孙中山的各种革命活动。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横滨组织同盟会。陈粹芬就承担了接待革命同志的任务。她一手包揽买菜做饭,缝补浆洗的种种活计,在起居饮食上无微不至地照料这些背井离乡的革命党人,只为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
当时像胡汉民、戴季陶、廖仲恺这些革命同志都曾受过她的热情接待和照顾,众人都亲切地称她为“四姑”。
1907年,孙中山在广东边界先后策划了四次起义,陈粹芬都随侍左右,终日忙碌,沉着冷静,连担任孙中山英文秘书的日本友人池亨吉都称她性格刚毅,有“女中丈夫”的气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随后清政府被推翻,孙中山就任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然而在他功成名就之际,曾经追随他出生入死的陈粹芬却悄然离去了。
关于两人具体的分手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约在1912年4月到5月之间。因为当时孙中山在广州及香山故居门前的全家合影照中没有陈粹芬,而在5月下旬,英文秘书宋霭龄就出现了。
陈粹芬离开的表面原因,是她当时已经患上了肺结核,担心把病传染给孙中山,所以在这关键时刻选择了功成身退。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也来自身份地位的转变。陈粹芬没有读过书,与孙中山携手奋斗十余载,却一直没有名分,哪怕孙家人一直默认她的地位。
陈粹芬与孙中山相伴多年,随他出生入死,虽然未与孙成婚,孙家人却对她十分感激。
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慕贞是典型的封建时代的当家主母,对陈粹芬的印象一直很好,还积极劝过孙中山纳妾。卢慕贞所生的子女孙诞、孙婉、孙科,也都待陈粹芬极为亲厚。
在广东翠庭村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藏有孙中山1910年12月在赴欧途中写给女儿孙诞、孙婉的信件,内中提到“两母亲”正是指卢慕贞和陈粹芬。
但是由于信仰基督教的孙中山一直拒绝纳妾,后来的环境让陈粹芬的存在与身份变得尴尬。她不愿影响孙中山的领袖形象,故而选择了离去。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陈粹芬的表现也相当大度,她说:“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后有了贤内助,诸事顺利了,应当为他们祝福。”
她知道自己不可能再与孙中山相伴,于是在不久后就告别亲友,只身远赴南洋,隐居于马来西亚的槟城。当年陈粹芬与孙中山发动反清斗争时,曾多次踏足这片土地,所以这里的爱国华侨多敬重她,尊称她为“孙夫人”。



也许是飘零多年,出于对亲情的渴望,陈粹芬后来在槟城抱养了一位华侨女婴作为养女,取名孙容,母女俩就在这异国他乡相依为命。
对此,有人曾为她不平,谴责孙中山“有负于她”,但是陈粹芬却坚定地表示:“我跟随中山反清,建立中华民国,我救国救民的志愿已达……我自知出身贫苦,知识有限,自愿分离,并不是中山弃我,所以说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负我。”其胸襟之坦荡,让人折服。
在槟城,陈粹芬为谋生计,后来与一名叫陆文辉的商人合伙经营橡胶园,可是不久后橡胶园就倒闭,创业失败,陈粹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幸得当地华侨的帮助才渡过了难关。
陈粹芬虽然离开了孙中山,但是内心始终牵挂他,以及过去两人一起奋斗过的革命事业。当年孙中山曾送给她的一只金质怀表,她也始终珍藏,带在身边。
那是一只壳子上刻有孙中山英文名缩写的金色怀表,最初是孙中山的外国老师康德黎送给他的,死里逃生的孙中山后来把这块表送给了陈粹芬,象征二人之间情比金坚,这也是两人那段相濡以沫的岁月最好的见证。
而每当有人前来拜访,陈粹芬也总会拿出这只意义非凡的金表,诉说孙中山当年在伦敦蒙难,幸得恩师相救的革命往事。不管身在天涯海角,她对孙中山的感情,可谓数十年如一日。



1925年,孙中山病逝的消息传来,陈粹芬失声痛哭,在当地设坛遥祭七天,被南洋人传为佳话。她说:“我虽然与中山分离,但心还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梦见他。”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孙科为邀请陈粹芬回国,来到马来西亚,也是第一次向她提及了父亲临终前那段奇怪的遗言。
陈粹芬闻言泪如雨下,两人当年共患难的一幕幕再次浮现在他的眼前。
原来当年孙中山和陈粹芬在香港时期,清政府就对他们的多次反清活动很是不满。因为害怕清廷的人大半夜上门抓人,陈粹芬就睡在地上,这样一有动静她就能听见。孙中山心疼她,提出还是让自己睡在地上。陈粹芬却不答应,她说:“地下冷。”孙中山就回答她:“有冰更好。”
陈粹芬这才知道,原来在离世之前,孙中山先生还牢记两人当年的患难深情,动容不已。
之后在孙科的邀请下,陈粹芬回到了香港,并于次年前往广州,帮助孙科一家操持家务,照顾他的一双儿子,直到两个孩子后来都长大成人,考取大学。
1936年,蒋介石南下广州,为答谢陈粹芬当年对他流亡日本时的照料,还特意送上了10万元,给她作为建筑房屋及养老之用。足见陈粹芬在当年那批革命党人的心中,威望很高。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粹芬不顾年老,到处宣传抗日救国必胜的精神。她为抗战中出生的诸外孙取名为必胜、必兴、必达、必成、必立,表示抗战必胜救国必成之信心。
抗战胜利后,陈粹芬带着女儿一家重返香港。她的养女孙容(结婚后改名苏仲英)后来与孙中山的侄孙——孙乾结婚,膝下育有5男一女,这让让一生坎坷的陈粹芬感受到了过去想也不敢想的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她与孙中山的结发夫人卢慕贞情同姐妹,对孙科一家视如己出,孙氏族人也将陈粹芬视为家中一员,称其为“陈夫人”。孙中山逝世后,卢慕贞、陈粹芬和宋庆龄都上了孙姓的族谱。
1957年,养女苏仲英因癌疾在香港病逝,年仅44岁。这让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陈粹芬不胜悲痛,忧思过度加上老病侵袭,她从此只能依靠轮椅行动。
1960年,陈粹芬在香港辞世,享年87岁。陈粹芬一生低调淡薄,她的治丧形式也颇为简单,不登报,不登讣告,家人将其葬于荃湾的华人墓地。
作为孙中山背后的女人,陈粹芬因为种种历史原因,一直被排除在孙中山的身边。但是作为一个女人,她被孙家乃至当年的同志们认可,并最终名正言顺成为孙家的一员。



1986年底,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之后,女婿孙乾回到香港收拾岳母的遗骨,将陈粹芬改葬于中山县翠亨村的北山头,并在墓碑上写明:“孙陈粹芬夫人墓。”署名为:“婿孙乾率外孙孙必胜、必兴、必达、必成、必立建立”,目的边上还镶刻着国民党元老居正等人的题词。
纵观陈粹芬波澜壮阔的一生,她有着非寻常女子能有的胸襟。她可以不计较名分、面子和任何回报,陪着爱人出生入死,护他周全,转而又在他功成名就之际坦率离去,选择成全。这份豁达的心性,也让陈粹芬赢得了广泛的敬重。
也许这就是大爱无声,爱情的最高境界是志同道合、心意相通、互相包容。除此之外的一切,不过人世浮云。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