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仲 华 随 笔 连 载(108)
唐仲华,女,湖南东安人,1945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担任过两届县政协委员、县侨联委员和地(市)侨联代表,种过田,当过群师,曾先后32次被评为乡、县、(地)市先进工作者,被誉为“妈妈老师”和“常胜将军”。她自学成才,能歌善舞,生活经验丰富,在互联网上发表报道、小说、诗歌和散文多篇,很受读者欢迎。前段因其先生去世,停发了3个月,下面决定继续转发她的多篇随笔,希望读者欢迎并批评指正。 李浩然2013-03-05长沙
我的父亲唐湘波 附父亲1989年中秋写给我的书信(64)
仲华吾女:
今天是1989年农历中秋节后的第六天,我于节前半个月已来到南投县水里乡国民中学教职员宿舍。这里有校方分配给我的一间卧(住)室,我虽已退休,但仍可继续住用。我因一个人单独生活,有许多不便,在八九年前,就已寄住到屏东县尊芳叔处,在此期间,我经常往来于屏东、水里两地闲住,倒也自在。
你给我的信,我恰好于五月十三日我生日那天收到,你在信中多次提到我的生日,我恰于那天收到来信,阅读之间,心中万分欢喜,也有许多伤感!
华儿,人生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我的一生是坎坷的,是苦恼的,这些我都不放在心里。我今年七十有六,人老了,回忆多多,我都能达观处之;唯一遗憾是我未能在你母亲逝世之前回到家乡,多陪伴她几年,致使她含恨已去。
说到你母,我真自感百分之百的惭愧,我自觉没有尽到做丈夫的责任,我没有使她过几天的安全幸福生活,这情形并非我的本意,实乃受环境大势的趋使和限制,徒唤奈何而遗憾终生了。
你每次来信,都提到你姊妹两个,说家庭生活都很好,儿女们也都长大了,有的正在受教育,有的已有职业工作。这情形使我获得很大安慰!这都是你母亲在万般苦难中完成的成就。我感谢她!怀念她!
现在谈谈我的生活状况,我一生不善理财,不知如何继续存钱,也不愿贪墨自肥,所有收入都是正正当当的薪水。这种钱随到随用,只能维持当时的生活用度,所以临到退休,仍然是两袖清风。现在,我的存款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太少太少了,少得只有12万元(这是我当教员9年的退休金)的优利存款,每月利息1830元而已。我现在平时零用,就靠这点利息。另外,我受“荣誉之家”所收容安养,每月连伙食和零用金共计约5000元之谱。我的每月生活费就是这笔钱。以上共计每月固定有将近7000元之数收入。如果没有病痛或人情费用,可有少量结余。如果有意外开支,那就有亏欠了。
依照以上的经济状况而言,我是无力还乡探亲的,如果我尽力还乡,一举将钱花光,我就不能再回台湾了。那时,我留在家乡,柏林是无力供养我的生活的;如果要靠你们大家合力来供养我,那碗饭我如何吃得安稳呢?我为什么舍弃在台的公家供养,而回家去自寻穷困烦恼呢?何况还有安全、自由、医药等等别的困难因素,都是无法预料的。
这几年来,柏林每次来信,都是催促我赶快回家,可怜亦复可笑的他,自命不凡,不信父亲的话,而相信自己的推想和别人的道听途说,再三再四地认为我在台已另有结婚,有财产。他甚至连他寄父大湘亲翁和兰芳叔等人回家所说的话,都觉存疑,还认为我有房屋,为何不卖掉做旅费回家。他现在又认为湘泓叔有产业,可以卖掉将钱带回老家,足可生活。这话实在太天真可怜可笑了。殊不知湘泓平时花钱比我更手松,他现在跟我一样穷困。我兄弟四人,目前湘源、湘澄经济状况稍好,但并不富裕。
说到产业,十年前,湘泓曾购有山地一片,面积约有五六公顷,五年前种下龙眼树苗1200棵,因为照顾不佳,业已旱死半数,今年收成,每斤台币10元,得款不足3万元,算起来不够工钱。现在台湾工业发达,农产品往往不够工钱,因此平地田地尚有人要,山地则无人问津。湘泓这片山地即使能出售给别人,也不值什么钱也。柏林不明实情,建议出卖那点产业,实在太天真可笑。
关于我还乡之事,在你母亲未去世时,我很想回去陪伴她;她现已去世,我觉得没有回去的必要了。我自觉年老了,已经没有三五年的岁月给我支配了。既然来日无多,我何必去跋涉,去自寻烦恼呢?
至此搁笔。顺祝
安好!
父亲亲笔1989年9月20日
贤圣贤婿,均此。
又:一、春元雪梅银梅的照片,我收到了,他、她们都是十分漂亮的孩子,我喜欢至极。二、转之孟华,我也很挂念他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