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211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 仲 华 随 笔 连 载(82)

[复制链接]

1057

主题

1611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562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4:5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 仲 华 随 笔 连 载(82)      10-20

                        

唐仲华,女,湖南东安人,1945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师文化,小学高级教师,担任过两届县政协委员、县侨联委员和地(市)侨联代表,种过田,当过群师,曾先后32次被评为乡、县、(地)市先进工作者,被誉为“妈妈老师”和“常胜将军”。她自学成才,能歌善舞,生活经验丰富,在互联网上发表报道、小说、诗歌和散文多篇,很受读者欢迎。下面决定断续地转发她的多篇随笔,希望读者欢迎并给予批评指正。  李浩然2011-09-02于长沙


八十二    我的外祖父      

我的外祖父叫蒋述吾,系东安县石期市镇石角村人,在世时,四周几十里的男女老少,都好称他“述吾先生”。

外祖父出生于光绪年间,兄弟四人,高大个儿,三位兄长都系他大妈所生,且都习武,常常欺负村邻。如是,他常暗暗为人叫屈,后来甚至为许多被欺负的人抱不平,因此,常遭到三位兄长的呵斥和排挤。

一天,他对父亲说:“三个哥哥都好武艺,给家里添了光彩。就让我习文吧,如此,我们家不就能文能武了?”父亲听他说得有理,不但同了意,还称赞他有非常的见解。

他先入蒙馆,后又上了经馆,把《增广》《幼学》《四书》《五经》等等,都读得滚瓜烂熟,是先生的最得意门生。

后来,他就在村里坐馆了。他从不体罚学生,但对学生要求极为严格,查学生功课从没“漏网之鱼”。一次,一个学生所做的功课过不了关,他就要他父亲来书塾接人。因为他常这样与家长配合,他的学生都成绩优异。抗战开始后,他所教的学生有相当数量主动投笔从戎,有的还为国捐躯了。

外祖父父亲去的早,从小就对母亲很孝敬,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孝子。他每天早起洗漱完毕就去母亲住室请安。若是上街或走亲之类的外出,都要先经母亲允许,然后才付诸行动。回家后最先就向母亲回复,说是“销假”。

    热天,他每晚都为母亲摇蒲扇,驱蚊消暑。待母亲睡着了,才悄悄离开。冬日里每晚都先去母亲房里,坐在被子里将被子捂暖,然后才回自己房里去。每次来客,或有好菜就要接母亲一起用餐。哪怕是新鲜蔬菜,也要先让母亲尝个新鲜。若是母亲暂时未到,他和家人绝不先动筷子。

外祖父还十分同情穷苦大众。外祖父父亲给他留下不少田地,无论丰年歉年,他家粮食都还足够。许多人借了外祖父的谷米的人,常常不让给利息。

民国33年大旱,一些佃户几乎颗粒无收,次年多数百姓就挨饿了。春荒开始,他就忧心忡忡了。他想到了村里还有公积谷,就要求族长放粮。有人不同意,怕借了的人还不上。外祖父强烈要求救人,每天从自家米仓里量出一斗米让穷人架起大锅熬粥喝。族长见了很受感动,也就决定开仓放粮,将公积谷分借给穷人。民国34年,许多地方饿死了不少人,石角村里上千人都度过了饥荒,无人饿死。

外祖父还常为人调解纠纷,许多难分难解的老大难问题,一遇他去,就都迎刃而解,让人皆大欢喜。

一次,村里两兄弟大打出手,赌咒不相往来。他们老父亲请外祖父去调解。外祖父分别找他们单独谈话,指出两人的错误所在,让他们心服口服。然后就设法让他们相见和好。他对那哥说:“既然你年长,就该有让步的气量,况且弟弟也认识到自己有错。他今晚会主动来你家认错,你就点支蜡烛去巷子里接他。”然后又对那弟弟说:“你是弟弟,应该尊重哥哥,他会愿意向你认错的。他今晚要来你家,你晚上点了蜡烛就去巷子里接他吧。” 晚餐后,兄弟两个都按吩咐点着蜡烛走进较长的巷子里。眼看就要相遇,哥的蜡烛被风吹灭了。哥哥脱口而出:“呀!我的蜡烛灭了。”弟弟以为哥在对他说话,便说:“不要紧,我这里还燃着,接一下就好了。”从接燃了蜡烛开始,两兄弟就重归于好,再也无嫌无隙了。

还有一次,村里有名的牛脾气蒋扬忠对老婆桂花使气。桂花一去娘家就是半月不回,扬忠就请我外祖父帮他去接人。外祖父骑着大马带着扬忠去接桂花,桂花依然不肯回家。外祖父就决定离去,但却把马鞭扔在了桂花娘家的后院里。走了不多远,他又转身回去,说是落了马鞭。桂花母亲问他为何又转回来,外祖父答道:“这马鞭跟了我几十年。好几次丢失了,我都把它找了回来。因为我舍不得它。——随身的东西怎能随便失去呢?”

桂花听了,明白了我外公“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用意,想,人家马鞭都不舍得离弃,我嫁的丈夫怎么说离就离呢?就这样,桂花也就跟着丈夫回了男家。

1944年秋天,日本鬼子打捞来了,全村人都躲进深山老林中。外祖父养了十几年的马与他走散了。他原以为鬼子走了,便回家寻马。不想鬼子并没走,在村里住了一宿,这会儿正抓住回家找马的他。鬼子要外祖父用马给他们驮打捞来的东西,外祖父镇定自若。将马绳子套了一个活结。走出十来里地,来到一座大山脚下,他用力一扯绳索,绳结便脱了。这匹跟随了外祖父几十年的马也似乎感知到外祖父的用意,挣脱绳索就飞奔起来,背上原驮的东西也散落一路。在鬼子们忙着捡东西时,外祖父也一口气跑进深山里了。待他回到家里时,那马还先到家了。他贴着那马的脸,感慨地说:“你也知道我爱国啊,真是我的好伙计!”

如今,这里还流传着外祖父的三个故事——《借点蜡烛和好兄弟》、《假丢马鞭接桂花》和《活结一个整鬼子》。

1960年过苦日子时,外公去了。尽管那时人们都难走动,可许多人都主动去送他,有的老人还拄着拐棍,边走边哭,说他是一个德高望重之人。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