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放下“甜咸之争”,用“跨文化”心态品尝粽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0:24: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端午已至,一年一度的“甜咸粽子之争”再次成为网络热议的焦点。有网友说:“觉得咸粽好吃的该拉出去狠狠打一顿!”也有网友反击:“甜粽必须从世界上消失!”在笔者看来,关于粽子口味的争论,不仅仅是一场南北方味蕾的较量,更是中华饮食文化多样性与地域美食文化的生动体现。

实际上,粽子本身就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结晶,粽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初的粽子并无甜咸之分,随着地方饮食文化等因素影响,各种口味的粽子出现,也就有了如今的甜咸之争。甜粽以其甜蜜可口的味道,深受北方人民的喜爱。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用蜜和枣一起做馅料的甜粽记载。到了唐宋时期,甜粽更是广受欢迎,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可见其身影。与此同时,咸粽也以其独特的咸鲜口味,赢得了南方人民的青睐。明代以后,咸粽逐渐在南方地区流行开来,与甜粽形成了明显的口味差异。

无论是甜粽还是咸粽,都承载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甜粽代表了北方人民对甜蜜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香甜绵密的口感也代表着北方文化的深沉与厚重;而咸粽则体现了南方人民对鲜美口感的热爱和执着,其鲜美飘香的特点反映了南方文化的细腻与水灵。此外,南北方人民对于粽子的关注,还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力量。甜粽抑或是咸粽,都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都承载着千百年的文化厚度。我们在品尝美味粽子的同时,也在品味着悠久漫长的历史与文化。

不妨以“跨文化”的视角,更好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尊重与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多样性。首先,我们要有开放意识,尊重个人与地域差异,不该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偏好,更不可随意地发表攻击性言论;其次,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在保留传统口味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新的粽子口味,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最后,我们要有交流意识,借甜咸之争了解不同地域的口味偏好和文化特色,由此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在端午节这样一个有意义的传统节日里,我们不妨放下甜咸之争,用一颗“跨文化”的心去品尝各种口味的粽子,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作者:黄荣姬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