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网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凉山沦为“支教秀场”,公益岂能变生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11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管距离暑假还有大半个月,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的大凉山支教研学项目却早已售罄,甚至还有候补者正在排队等捡漏。记者调查发现,受商业利益驱使,一些研学机构会将大凉山的孩子包装为“寻求支教老师”的学生,并借此推出“7天收费万元就能拿到志愿者公益证书,乡村助学研学报告”的研学项目。(6月10日 潮新闻)

显而易见,这种所谓的支教研学项目,不仅无法起到帮助贫困山区受教育困难学生的学习,反而占用了孩子们的时间,欺骗了孩子们的感情。把支教作为获取志愿者证书、教育经历、文献报告的捷径,甚至以此为依托开发出一套“走流程”的公益教育项目,可谓是毫无底线。如果贫困山区成了一种旅游资源,教室变做满足少数人表现欲的名利场,山区孩子们化作某些想要镀金“志愿者”的背景墙,势必会对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大凉山区是我国最大的集中连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且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这样的地方尤其需要帮扶,需要教育。让孩子们走出大山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更不是一句轻如鸿毛的话。助力偏僻山区和乡村的教育水平提升,需要的是支教者们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扎根基层的坚定决心,以及将青春家庭奉献给孩子们的教育情怀。它不该是走个过场,拍张照片,发条动态。做好支教事业,要眼睛向下,要让脚底沾满泥土,要融入当地生活,要进行细致考察,要让调研既真又实。支教离不开长期坚守,离不开初心情怀,如果缺失了这两点,那么公益只会沦为一小撮人的“乡村旅行”。

教育是要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改变自身命运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它不能被商业化的潮流所裹挟。对于所谓的一些“支教研学项目”,有关部门必须加以监督并依法取缔。那些“旅游式支教”,既玷污了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形象,也助长了依靠钱财换取经历履历的不正之风。“支教老师们”吃住在酒店里,到了上课时间便驱车前往学校,“拍照打卡”之后再返回住所,这还能算是支教吗?这岂不是成了范敬宜先生打油诗笔下的场景:朝辞宾馆彩云间,支教活动一日还。孩子声音听不见,小车已过万重山。

要打击披着支教外衣牟取商业利益的行为,一方面需要取缔提供类似服务的组织和机构,另一方面也要监督“买家”的出现和活动。这种商业化支教可以说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是服务提供方与需求方共同促成的结果,不能单单治理一个方面。同时,也要依靠自媒体平台的力量,戳穿一些表面支教、虚假公益的骗局,营造一个清朗的公益环境。

支教是事业不是项目,是扎根不是走过场,是公益不是生意。投身偏远地区的基础教育值得尊敬,可利用支教获名取利就尤其不妥。我们都希望,教育界多一些张桂梅先生,徐本禹先生那样的人物。

作者:梁宇飞

当他人从你分享的链接访问本页面时,每一个访问者的点击,你将获得[1金钱]的奖励,一个IP计算一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 高级模式(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