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其核心要义是对微短剧片名出现的不良倾向进行及时纠偏,并在导向、体例、艺术等方面提出新要求。(12月21日 澎湃新闻)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影视形式异军突起,凭借其短小精悍、贴近生活、题材多样等特点,迅速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成为了文化消费市场中的一股新势力。然而,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也逐渐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部分微短剧片名存在的不良倾向,犹如一颗毒瘤,侵蚀着整个行业的健康肌体,亟待加以整治。 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的管理提示来看,自微短剧“分类分层”审核管理政策实施以来,虽然在内容质量上有了一定的提升,出现了不少聚焦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优秀作品,但由平台负责自审的“其他微短剧”,其片名却陷入了哗众取宠、低俗庸俗的泥沼。一些微短剧为了吸引眼球、追求流量和利益,不惜在片名上大做文章,采用一些夸张、低俗甚至是打擦边球的词汇,严重违背了社会公序良俗和主流价值观,极大地拉低了微短剧行业的整体形象。 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仅反映出部分微短剧制作和播出平台,在商业利益面前丧失了基本的文化底线和社会责任感,也凸显了当前微短剧市场在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片名作为微短剧的“门面”,本应是对剧情的高度概括和艺术提炼,既能准确传达作品的核心主题和精神内涵,又能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观众的目光。然而,那些不良片名却背离了这一初衷,仅仅将其作为一种获取流量的手段,全然不顾其可能对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带来的负面影响。 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工作,在导向、体例和艺术上提出新要求,无疑正当其时。在导向方面,必须确保片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体例上,应遵循规范、简洁、明了的原则,避免冗长、复杂和晦涩难懂的表述;在艺术上,则要注重片名的审美性和创新性,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提升片名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价值。 整治微短剧片名不良倾向,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制作和播出平台以及广大观众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严格审核把关,对违规行为予以严厉惩处;行业协会应发挥自律作用,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导从业者树立正确的创作理念;制作和播出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内部管理,摒弃短视行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作品质量上;而广大观众也要增强辨别能力,自觉抵制不良微短剧,形成健康的文化消费观念。 微短剧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及时纠正片名上的跑偏倾向,还行业一方净土,才能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优质、健康、富有内涵的文化产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作者:田菲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