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怎么也没想到,o3还在画饼阶段,中国一夜之间就冒出来两个能和o1打对台的模型。1月20日,月之暗面正式推出多模态思考模型Kimi k1.5,并首次公开该模型的训练技术报告。Kimi k1.5在short-CoT(短链思考)方面达到领先水平,在其他多个测试中也大幅超越GPT-4和Claude Sonnet 3.5。在Long-CoT(长链思考)方面,该模型在多个领域的表现也与o1持平。同一天,DeepSeek也正式开源R1推理模型,并发布技术报告。R1在多个基准测试中也与o1持平,并且成本只有o1的三十分之一。(1月21日 每日经济新闻)
通畅的文笔,明晰的结构,分秒的耗时……当下科技飞速跃步的时代,从职场到校园、从学习到生活,使用AIGC类应用可谓司空见惯。我们逐渐懈怠于思想知识的调动,乐见于短时轻松的成果。而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无疑再次将人类与机器的关系推到聚光灯下,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在机器持续迭代升级的进程中,人类当如何定位自身,如何坚守住那片独属于我们的精神高地? “一入AI深似海”形象总结出现下的AI运用现象,使用者大多数痛也快乐着,放任自我清醒着沉沦。《娱乐至死》一书提到“人类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当我们关闭AI应用,我们是否能完成当前的写作要求?我们的思维是否已在不觉间被“AI思维”所渗透?当我们接过时代的大旗,我们的思想能否以“人”的能力去答复那份沉甸甸的发展问卷? 科技的发展进步使得AIGC类应用取得跨越式发展。在使用AI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大多会发现其文稿语言流畅,几无瑕疵。然则,写作绝非语言的简单堆砌。人类在浩繁的时空中借以多样化的媒介传达思想、表情达意,期间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非AI所能及。纵然作品有一二缺憾,但缺憾也正成就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通过对大数据的读取拼合,对同类情况的片面总结,AI可以写出流畅“中庸”的一篇文章,但无法给出一篇有个性、有思想的作品。生活不按套路出牌,写作亦绝非机械整合而可轻易达成。 或许AI可以“完美”回复我们的简单要求,但当它面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时,其局限便暴露无疑:文科在当前环境下该何以破圈?哲学何以影响人类社会?真理与谬论的辩证关系可见得?它只得以套话式空洞言论给出“字数作品”,无法进行深度理解和研讨,无法提出具备批判性和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天工开物,智巧无穷”,跨过时空阻隔,越过文化间离,人类的思想交锋汇聚使其逐步站于星球的生物链顶端。因而,我们亟需警惕“AI污染”现象,人必须成为技术的尺度,避免思想、情感的滑坡。 但此二者从不为对立关系,相反,我们应在恪守思想阵地的前提下,乘科技浪潮而起。我们可以巧妙借助AIGC类应用快速读取大数据等功能,为我们的精神产品锦上添花;借其海量数据挖掘能力,发现问题的潜在趋势……达成人与机器互补协作的状态。健康的“人机关系”由人类担任“指挥家”,机器则化身“协奏者”。目前,我们亦可以看到高校限制论文期刊中的AI率、好莱坞编剧街头游行要求限制AI写作……这也正是人类群体逐步的“数字排毒”与人的自主性归回。不论AI如何便捷,切记技术使用的平衡准则,切莫在技术依赖中迷失自我。 正如哲学家所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不论智能机器抑或机械工具如何先进,其始终为人类发展的辅助工具,即君子役物,但不役于物。浮躁功利环境下,AIGC类应用在提供便利与快捷的同时,也在消解着理性。但人类进步之处正在于深度思考、在于思想交织。倘若沉溺于AI“无声侵蚀”、困厄于具有思想风险的“虚妄之乐”,我们最终只会成为一个个吸食“精神鸦片”的人。 作者:邱焕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