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计划从今年起,通过创新培育“京娃”系列智能体、全覆盖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打造一批“助教、助学、助育、助评、助研、助管”应用场景等系列举措,全方位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3月8日 央视新闻) DeepSeek等AI应用的横空出世,为当前的人工智能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了2025年全国两会热议的话题。人工智能发展已成大势所趋,未来也必然会进入深度智能化时代,对于AI的认知是中小学生所需要的“常识”。因此,北京中小学开设AI通识课,在笔者看来,不是应对AI冲击的被动防御,而是加速教育系统性变革的赋能。 目前,多地中小学都出现了AI应用的身影,湖南长沙雷锋新城小学,美术老师曾颖引导大家使用AI绘画软件作画;北京师范大学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学生们会利用AI搜集项目式学习的假期作业资料……教师们用自己的亲身教育告诉学生,自己应该成为AI的主人,而不是被AI所支配。他们既教会学生用AI解决实际问题,更要培养对算法伦理的批判思维。这样的教育模式能够让学生从“会做题”转化为“会造题”,教育方向也将从死磕知识点的理论导向逐渐转化为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实际应用导向,在未来,类似一系列的课程或许会成为改写创新人才培养链条的关键一环。 除此之外,部分北京学校也可以选择与部分高科技企业合作,让AI进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的好老师和老师教学的好助手,构建起了教育、产业和社会的技术闭环。在此机制下,AI通识课的设立也会让中小学生从小受到产教学融合的浸润,对于外部社会的发展建立起更深程度的认知,使教育更具有现实性与针对性。 当然,设立AI通识课的地区目前仅仅只局限在发达地区试点,部分西部的不发达地区依然存在认知滞后和设备落后的问题。因此,随着人工智能不断的发展,有关部门应积极引导,不发达地区也需要尽快找到自己的定位,设立AI课程,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实现教育资源的“降维赋能”。 北京中小学将设立AI通识课,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细微调整,更是对未来智能化社会的提前应答。如今,在这教室里敲击的指令和编织的代码,说不定就是明日中国破解“技术难题”的神奇密钥。所以说,AI通识课,不仅能有所作为,更是大有可为,具有无限潜力。 作者:肖铖权
|